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具高度侵袭性、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肿瘤的生物 学行为是肿瘤实质细胞和间质共同特性的反应。本文通过临床病理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恶性间皮瘤进行了有关预后因素的 定性及定量分析,进一步研究此瘤的各种因素间相互关系,以便能相对全 面的衡量影响恶性间皮瘤自然发展进程的因素,为实现恶性间皮瘤的基因 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临床资料 筛选解放军总医院 1980-1999年间有随访结果经病理确 诊的恶性间皮瘤99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本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例为 1.65:1;发病高峰年龄多为40-50岁;发病部位以胸、腹多见,各占约5O%; 组织学分型中上皮细胞型53例(52%),混合型27例(26%),肉瘤样型19 例(22%)。生存期为 5-160 个月(中值生存期为 23个月),患者中 2年生 存率是36%,5年生存率为8%。CoX多元分析资料表明,性别、肿瘤部位 及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预后无关(P>0.05);而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亚 型对预后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临床经验;我们还特别对 比了低度恶性腹膜囊性间皮瘤与所有其他类型恶性间皮瘤,局限型和弥漫 型恶性间皮瘤之间预后的差异。所得的数据表明囊性间皮瘤预后明显好于 其他类型(P<0.01),局限型比弥漫型恶性间皮瘤的预后具有好的趋势, (P=0.14)。 2、肿瘤内微管密度(IMD)将恶性间皮瘤患者根据IMD分成两 组,结果高IMD组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IMD组;还分别分析了 VEGF 表达与 IMD、组织学类型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VEGF与 IMD 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88,r=0.33);VEGF的表达组与非表达组对恶性 间皮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组织学类型之 间VEGF表达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 二 恶性间皮瘤预后因素的相关研究 中文摘要 3、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指数 高m67表达组与低Ki-67表达组恶 性间皮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刀1),凋亡指数高的一组的生 存时间明显的短于凋亡指数低的一组。我们还对比了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 之间64联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凋亡指数与Ki-67阳性百分比之间有很 强的联系,(,0.545,P<0.of)。另外,bCI-2阴性表达组的凋亡指数(AI—l.02) 大大高于bC12阳性组的凋亡指数(AI-0.32*P-0刀12,说明hcf上的表达与 肿瘤细胞的凋亡之间存在联系。但是凋亡指数与另外一种凋亡调节蛋白一 bax两者之间无显著的联系,P—0.46。hcf-2和bax两种凋亡调节蛋白对恶 性间皮瘤的生存时间没有显著的影响,分别为P—0.43和P二0.26。 4、颁病毒 40(SV40)在恶性间皮瘤组织中用 PCR方法可以检测 到 SV40DNA的存在,并且 SV40阴性患者有生存时间延长的趋势。另外, 检验了直接影响预后的组织学分型与SV40表达之间的关系。上皮细胞型 与混合型及肉瘤样型之间 SV40的表达有显著的差异(chi亿quare-5.of, P—0.023),混合型及肉瘤样型更倾向于 SV40的阳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