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从福州郊区某猪场病死猪的肺脏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运用相关的试验方法对该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证实该分离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并对该株病毒的TK(胸苷激酶)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该株病毒初次接种Marc-145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经过一代盲传,从第二代开始产生了细胞圆缩、聚集、溶解和脱落等典型的细胞病变,并可见到大量的多核巨细胞,产生细胞病变的时间为48h左右;经过连续传代后,产生细胞病变的时间明显缩短,基本稳定在20h左右。在电镜下能观察到直径约为150-180nm、有囊膜、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毒粒子,囊膜表面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细胞核内可见到包涵体;病毒粒子在胞质囊泡和细胞膜上出芽生殖。该病毒对鸡红细胞和大鼠红细胞没有血凝活性,而对小白鼠红细胞具有血凝活性,其血凝效价为1:64。对鸡胚做绒毛尿囊膜接种时,死亡的鸡胚在绒毛尿囊膜上出现白色痘斑样病变,尿囊膜水肿、充血,胚体头盖部突起,全身弥漫性出血;而对鸡胚做尿囊腔接种时,胚体出现类似的病变,但在绒毛尿囊膜上没有出现痘斑样病变。病毒液接种家兔和小白鼠,分别经过59h、96h死亡,两者都出现神经症状,但没有出现奇痒和啃咬的症状。病毒液接种断奶仔猪,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同时体温升高达41℃;接毒10天后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神经症状消失,仔猪表现为耐过。用分离病毒感染细胞,提取病毒和细胞的总DNA,在PRV的TK基因上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技术成功扩增出约917bp的特异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进而从核酸水平证实了所分离的病毒为PRV。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从该猪场分离到的病毒是猪伪狂犬病病毒,并命名为FZJX株。通过对TK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我们发现PCR扩增的917bp基因片段中含有一个长为897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298个氨基酸。利用DNAStar软件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Ea株(序列号为AF080571)、SH株(序列号为AF199413)、Min-A株(序列号为171242)、LA株(序列号为AY173125s1)、Korea株(序列号为217095)、USA株(序列号为E00505)、Spain株(序列号为X55001)、FJFZ株(序列号为FJ477295)的TK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并推导出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对其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FZJX株TK基因与USA株、Ea株、FJFZ株、Korea株、LA株、Min-A株、SH株、Spain株TK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3.3%、99.7%、99.3%、99.4%、99.8%、98.3%、98.5%、99%;其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4%、100%、99.7%、99.3%、100%、98.7%、54.7%、98.7%。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TK基因的变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其推导氨基酸的变异不具有地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