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针药结合治疗月经后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台湾陈淑美中医诊所就诊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月经后期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30例,中药组30例。针刺取穴:关元、气海、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丰隆,中药采用五苓散加减方。连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遇经行则停服五日)。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变化,月经后期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基础体温变化,血清性激素(FSH、LH、E2、PRL、T),卵泡大小及安全性检测等项目。疗效判定标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月经后期的疗效判定标准。使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临床症状、体征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最后客观评价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疗效、疗效、中医证候与月经后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结合组中医证候总疗效愈显率76.66%,总有效率93.37%,均较中药组(43.33%,73.33%)高。针药结合组疗效愈显率为83.33%,总有效率93.33%,均较中药组(46.66%,73.33%)高。针药结合组中医证候与月经后期疗效愈显率为70.0%,总有效率90.0%,均较中药组(33.3%,70.0%)高。提示针药结合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及疗效方面,治疗痰湿型月经后期病总疗效较中药组疗效好。月经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月经量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周期、经期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统计数字可知,针药结合组月经量改善程度较中药组疗效好。针药结合组对其它指标(月经周期、经期改善程度及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复常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较中药组复常率高,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伴随症状:两组治疗后带下量多、经行泄泻、食少腹胀消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量少色淡、心悸气短、头晕、面足浮肿、口唇色淡、胸腹脘闷、大便稀溏等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月经后期主要临床症状,针药结合组在改善带下量多、经行泄泻、食少腹胀症状疗效显著。血清性激素水平、基础体温及最大卵泡直径: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月经后期患者血清性激素FSH(促卵泡成熟素)、LH(促黄体生成素)、PRL(泌乳素)、T(睾酮),升高血清E2(雌二醇)。基础体温:针药结合组体温复常率48.3%,中药组体温复常率42.3%,两组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卵泡直径:两组在月经周期第12±1天、第15±1天卵泡发育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药结合组、中药组均可促进患者卵泡发育,缩短卵泡发育期。以针药结合组疗效较佳。两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针刺的异常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及其它不良事件。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结论1.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对于改善痰湿型月经后期患者的周期及相关临床症状均有较好的作用。优于单纯中药治疗。2.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可促进卵泡发育,缩短基础体温低温相时间,并缩短高低温移行期时间。3.中药配合针刺治疗及单纯中药治疗均可改善痰湿型月经后期患者的生殖内分泌激素FSH、LH、PRL、T、E2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