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外周血液生化检测及mRNA差异表达研究

来源 :广东药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0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孕周诊断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和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同时,研究将通过跨学科合作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来分析妊娠早期ICP孕妇与健康孕妇外周血液的m RNA差异表达谱,以期引导疾病早期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1.收集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产科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记录完整的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孕妇分为A组(ICP组,n=200例),B组(健康组,n=100例),其中将A组按照不同孕周诊断的ICP来设置亚组:A1组(诊断孕周≤28周,设定为早期诊断ICP组,n=20例),A2组(诊断孕周≥28周+1,设定为晚期诊断ICP组,n=180例)。t检验比较A、B组间的基线资料(年龄、孕次、收缩压、舒张压等),比较A1、A2亚组间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A2组诊断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甘胆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用卡方检验比较A、B组及A1、A2亚组间的剖宫产、早产、巨大儿、脐带绕颈、胎膜早破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计数资料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收集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产科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的7例ICP孕妇的妊娠≥12周的外周血标本作为ICP组,收集同期的5例健康孕妇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用t检验比较ICP组(n=7例)与正常对照组(n=5例)间的基线资料(年龄、孕周、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分别对12例样本进行RNA提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RNA的纯度和浓度,RNA样品的吸光度A260/A280≥1.6,表明该样品具有良好的浓度和纯度,符合测序标准。用RNA-seq技术分析ICP孕妇(n=7例)和健康孕妇(n=5例)中mRNAs的表达水平,采用R校正deseq2包在妊娠早期的ICP孕妇组及健康孕妇组外周血中的差异表达进行分析,对P<0.001、|log2 FC|>2定义为mRNAs差异表达的阈值,结合GO、KEGG、STRING数据库,通过生物学过程注释、生物信号通路富集、文本挖掘及蛋白/基因互作等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可能与ICP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A组、B组基线资料中的年龄、孕次、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A组、B组对母婴结局的影响A、B组的孕妇早产率分别为40%(80/200)、14%(14/100)、剖宫产率分别为55%(110/200)、25%(25/100)、脐带绕颈发生率分别为41%(82/200)、2%(2/100),A、B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巨大儿、胎膜早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孕周诊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A1、A2组的孕妇早产率分别为15%(3/20)、42.8%(77/180),剖宫产率分别为30%(6/20)、57.8%(104/180),围产儿脐带绕颈发生率分别为20%(4/20)、43.3%(78/180),A1、A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间巨大儿和胎膜早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孕周诊断对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影响A1组的住院天数为(5.88±2.73)天,费用为(5387.62±1546.47)元,A2组的住院天数为(7.25±4.71)天,费用为(6548.38±5207.97)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2组中诊断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在A2组中,诊断后的血清总胆汁酸(26.51±18.60)μmol/L、甘胆酸(10.03±9.47)mg/L、谷丙转氨酶(31.26±69.99)U/L、谷草转氨酶(30.62±48.35)U/L均显著高于诊断前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分别为血清总胆汁酸(3.05±1.39)μmol/L、甘胆酸(0.83±0.51)mg/L、谷丙转氨酶(11.87±5.29)U/L、谷草转氨酶(17.74±4.62)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胆红素水平的差异诊断前及诊断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6.测序样本的基线资料比较资料显示,ICP孕妇(n=7例)和健康孕妇(n=5例)基本情况中的年龄、孕周、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7.RNA质检结果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12例样本的RNA浓度和纯度合格,均符合计算机测序要求。通过RNA-seq技术分析,共获得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个:FOSB、ATF3、S100P、TAP2、UTS2、SPSB2、CCR5和HLA-DQB1;下调基因17个:JUND、H19、HCG27、GSTM3、PSPHP1、ARL17B、JUN、MUC16、THNSL2、TUBBP5、GSTM3、LRRC37A、KAZN、KLRC2、TAS2R40、ZNF501和KLF6。8.GO、KEGG、STRING数据库分析与ICP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上调、下调的基因在生物学上的行为控制、免疫系统、炎症因子、信号传导、细胞分组的形态及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功能的差异表达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ICP的早期诊断有利于降低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应对ICP孕妇进行早期监测、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期有效减少和减轻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孕妇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治疗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2.关键基因FOSB、JUND、JUN、ATF3以及KLF6可能是ICP潜在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跨学科合作早期发现生物标志物,便于临床护理工作者对高危人群进行长期动态的跟踪随访,为护理干预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条件。
其他文献
在数据激增的今天,传统计算机在数据存储和运算速率等方面达到了极限。DNA计算机凭借体积小、运算量大、存储能力强的优势进入人们的视线。DNA计算作为DNA计算机中主要的运算方式,是一种以分子生物技术为基础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方法。DNA计算的研究为科研人员开发分子计算机奠定有力的基础,并为DNA智能计算机提供一条很好的实现途径。DNA计算的核心是分子杂交反应,而提高分子杂交的准确性需要高质量的DNA编码
目的:基于影像学及免疫组化参数,探讨双源双能量增强CT碘图相关参数预测纯磨玻璃样肺腺癌的浸润性及与MVD、Ki-67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并行胸部双源双能量增强CT扫描的43例患者共65个pGGNs病灶,分为两组:浸润前病变组和浸润性肺腺癌组。观察与研究内容:(1)分析CT平扫图像参数,包括pGGNs形态学特征和定量参数(长径、CT值);分析双能量CT碘图参数,分别在动、静脉期测
目的:探究纤维原样蛋白1(Fibrinogen like 1,FGL1)调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lung cancer,NSCL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筛选NSCLC转移风险和疗效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公共数据库预测:分析FGL1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无病生存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也随之而来。科技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伴随而来的还有信息安全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实现信息的安全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展现出了优良的特性,为新型纳米分子设备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利用这种强大的纳米技术来开发新型的分子信息安全保
燃油中硫化物燃烧后生成的硫氧化物是形成雾霾和酸雨的重要原因,因此燃油深度脱硫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萃取脱硫因具有条件温和、工艺相对简单和耗能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脱硫技术之一。将热稳定性好、难挥发、无毒、无刺激的聚乙二醇作为萃取剂应用于燃油脱硫研究中,可以有效避免使用有毒、易挥发的有机萃取剂带来的问题。本论文以聚乙二醇-200(PEG-200)和聚乙二醇-400(PEG-400)为萃
目的:回顾性分析表现为亚实性结节(subsolid nodule,SSN)的早期肺腺癌临床、CT征象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探讨研究术前预测发生EGFR基因突变的可行性与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2例表现为SSN的早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
工程领域存在大量与流体流动相关的问题,而Navier-Stokes(N-S)方程是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控制方程。N-S方程的数值求解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流体力学领域的难题,对于计算流体力学和工程实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求解N-S方程新的有限元方法:基于特征线的算子分裂有限元法(CBOS法)。该方法在每一个时间层上,采用算子分裂法将N-S方程的对流项与扩散项分开求解,扩散项时间离散采用向后差
无掩模定域性电化学沉积是基于传统电化学沉积技术,并有机结合了金属3D打印特点的新型微结构制备技术,其采用以点成线、以线成层、层层叠加的成形方式,能够制造内应力小、无热变形、无裂纹缺陷等的复杂金属微纳米结构,因此无掩模定域性电化学沉积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由于该技术影响参数多,且各参数相互作用,通过实验进行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值仿真对无掩模定域性电化学沉积进行
目的:探讨微小RNA-122(miR-122)在小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2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大脑中动脉阻塞组(MCAO)、miR-122模拟物注射组(MACO+miR-122 mimics)、miR-122模拟物阴性对照注射组(MACO+miR-122 mimics nc)、miR-122抑制物注射组(MACO+miR-12
在生物体中,蛋白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物质,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肌红蛋白(Mb)在生物体中担负着重要的储存氧和促进氧在细胞中扩散的生理功能。Mb一直被作为研究蛋白质配体结合和构象改变的模型蛋白。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是化学研究领域中很重要的一个课题。金属离子通过与蛋白质的作用来稳定或改变蛋白质的结构、构象,从而控制或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本论文以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CD)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