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马尔登诗歌中的冲突与和谐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work_w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马尔登是继谢默斯·希尼之后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以来,他已经出版了十多本诗集、剧本,以及其它的一些译著。他的诗歌,语言晦涩,难以扑捉真正的含义,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诗人生活在北爱尔兰,经历了北爱局势最为严峻的时期,其诗歌强烈地体现出一种时代色彩,现实世界与理想的冲突对马尔登的影响,本文作者以此为出发点收集素材,意图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马尔登其人其诗进行阐释。马尔登为了调节这种冲突与对立,寻求和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冲突与和谐演变为不同的内容,对马尔登的诗歌主题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诗人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亲眼目睹或经历过的种种文化、宗教冲突糅合进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其作品充满了自传性。宗教文化的冲突、诗人自身的艺术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冲突让诗人感觉到自己生活在种种边缘上。作者首先分析马尔登的早期创作中父母亲之间的冲突,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间的冲突及其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在这一时期诗人主要是将自己的家庭生活作为诗歌题材,并以生动的文字予以记录。在背离了祖辈农耕传统的前提下,马尔登作为一个受到良好英国教育的天主教徒、诗人,开始因父母之间的差异而感受着生活方式的不同。随着北爱局势的日益严峻,马尔登的创作也面临更大的压力。想要自由创作的愿望和社会上要求其为处于弱势的天主教徒说话的呼声这一冲突充分体现在了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其次分析马尔登中期创作中的主题变化,看他如何从关注冲突到注重和谐。在诗歌艺术和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方面,诗人叶芝和希尼各自持有不同的心态,马尔登则从寻求和谐角度来达到诗歌艺术和社会责任的某种平衡。最后分析诗人因父母去世、移民美国而对人生的重新思考之后,其诗歌中多样性,包容性的和谐主题是如何越加显现的。
其他文献
摘要: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理论。本文从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角度,结合工作实际从贯彻目标管理战略,加强党建工作,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三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实现党建目标管理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十七大报告 党的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高校工作了三十多年,这是第一次看到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非常振奋人心。我国人口众
此次研究借鉴词汇知识分类和产出性词汇测试的理论,探索了中国大学生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丰富性情况.该文对比研究了口语和书面语中所用词汇的不同丰富性情况,同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