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尽管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但教育的实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认同教育片面依靠理论知识灌输的路径。这一传统教育路径虽然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但由于情感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度始终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难以深入内心,融入自身价值体系,认同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情感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性得以真正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价值观认同活动而言,个体情感的稳定状态和转变方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进而影响对价值观的认同。对于教育而言,要真正令学生入脑入心,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缺一不可。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绝不能缺少情感因素的参与。而且,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他们的情感需求丰富、发展迅速但又很不稳定。如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教育者不能有效利用和引导他们的情感,就很容易失去认同教育的影响力和主动权。由此可见,真正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应该依托情感路径,充分利用情感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内心,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最终促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以,本研究立足认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抓住情感这个突破口,从情感路径这一微观视角,研究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情感路径。本文通过六个章节具体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与意义,理清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做出述评,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界定了相关概念。界定清楚相关概念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因此,本论文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情感路径等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依托情感路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依据。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力证依托情感路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第四章分析依托情感路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条件,包括主体条件、客体条件、介体条件和环体条件;第五章调查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具体原因,为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对策奠定基础;第六章提出依托情感路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施策略,力求为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正确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