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环境监测需求不断增大,现行的以政府环保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为主体,开展环境监测活动的单一管理体制和机制已不堪重负,因此,政府部门创新环境监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放开环境检测实验室等领域,还陆续出台了开展环境监测社会化试点、允许并逐步鼓励社会化环境检测实验室承担环境监测任务的政策。社会化环境检测实验室的业务范围,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委托检测,而转向审批备案项目监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等等。社会化环境检测实验室的社会责任愈重,对环境监测报告的公正性、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就愈高,从而对自身能力建设的需求也愈紧迫。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化环境检测实验室,首先必须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资质认定CMA证书,然后,不断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客观准确。本文针对社会化环境检测实验室在面对逐步放开的环境监测领域时,发生的质量问题,整理环境监测异常数据,对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标准方法、环境条件、检测过程、企业工况条件等方面情况一一进行核查,找出原因,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在验证其有效性后制定成技术指导文件,使用到环境检测工作中,以进一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本文最终提出一系列质量管理措施,包括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文件、建立监测质量事件会商制度、加强检测现场工况监督、加强实验操作规范化、做好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规范实验室检验方法使用、加强实验室监测设备及辅助设备使用、加强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控、加强实验室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对照表,以提高社会化环境检测实验室权威性,更好的服务于环境监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