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现代文明重要成就之一。良好的刑事政策对提高刑事立法质量、刑事司法效能和改进刑事司法程序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强调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这是我国对实行20多年的“严打”政策的反思和纠正,是刑事政策的新发展。该政策的实质,是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既要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必将引起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一系列变化,这必然要求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积极回应、体现和贯彻这一刑事政策。深入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及其实现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加快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了探析。第一部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及形成与发展。历代统治者在刑事政策的运用上,大多主张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来决定宽和严在量上的选择,从而形成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刑事政策传统。近代以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又有了新的内容和体现,经历了从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治斗争策略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的转变,通过对“严打”的反思,逐渐开始重视宽大政策的适用,提出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第二部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属于一个新范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是对原有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的新发展。“宽严相济”四个字虽语言表述简洁,但内涵丰富,蕴藏了深刻的法治理念,必须全面把握“宽”与“严”的含义。而“相济”则是“宽”与“严”之间要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又必然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蕴含的内在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意义包括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利益。第三部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分析。对刑事政策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法规范的视域内,而是应当进行超法规的考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具体包括哲学的理论基础、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刑法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犯罪学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途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实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立法层面,对犯罪圈的划定,既要保持及时的犯罪化,保证法网严密,也要适当地非犯罪化;在刑罚结构的调整方面,要削减死刑罪名,适当提高有期徒刑的上限,修改完善管制刑的适用条件,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在刑罚制度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缓刑和假释制度;在刑事程序法改革方面,在于构建刑事和解制度和暂缓起诉制度。二是司法层面,既要注重刑事政策“严”的一面,同时,更要强调“宽”,在不同的诉讼阶段,都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贯彻实现“宽”的要求。三是保障机制层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需要政法机关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予以全面贯彻落实,而且需要相关部门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刑事政策而言,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都在为之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工作,实务部门也在努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改革试点工作。虽然路漫漫,但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研究和探索将会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