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应公正、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但因受到话语权力、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隐含地表现出媒体对有关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批评话语分析起源于批评语言学,同时作为对新闻语篇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析模式,试图探究语言及其深层暗含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为2015年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巴黎恐袭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不同的政治立场,中美两国关于反恐问题的意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作为美国和中国国内的颇有影响的新闻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中国日报》对该事件的报道,从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两个国家对该事件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费氏三维话语模式从辩证、建构的语言观出发,为从批评语篇分析的视角研究新闻语篇,提供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分析方法。本研究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中国日报》对巴黎恐袭的报道中选出10篇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以费氏三维分析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并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了批评对比分析。在文本层面,主要从概念功能的词汇选择,及物性和人际功能的情态三个方面进行语言特点的描述;在话语实践层面,从信息来源和报道模式两个角度对新闻语篇的可靠性进行了阐释;在社会实践层面,从两家新闻媒体的机构背景及巴黎恐袭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方面进行了解释,揭示了语言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关系,从而探究新闻媒体如何将不同的政治观点与意识形态渗透到新闻报道的语篇中。研究表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与《中国日报》对巴黎恐袭的报道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立场站在美国一方,运用不客观的语言,表面声称与法国并肩反恐,实际上只关注本国利益和推行双重的反恐标准,试图刻画法国的负面形象并维护其在世界的霸权地位。而《中国日报》则不赞同这种看法,采用了较为客观的表达,主张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国际社会应采取一致立场。研究结果对日常的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均有一定的启示。如今国内学习英语的热度不减,但是单方面地学习语言知识是不足的。在语言教学中,应当适当地增添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学习,以增强学习者的批评阅读意识,了解话语塑造读者的观点的方式。此外,在翻译实践方面,具备批评意识也是必要的。不仅要关注文本之间的对等,也要注意不同的意识思想和社会文化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