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是指学习者能意识到的知识(Ellis,2004),即学习者能明白无误被教授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偶尔习得,隐性存储,自动使用的知识(Paradia,1994),即学习者通过阅读和交际过程中无意识习得的知识。Krashen(1981)声称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隐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只能在语言输出时起到监控作用。二语语言能力主要取决于隐性知识(Ellis,2005; Ellis,2006a),实际上二语习得就是指隐性知识的发展(Ellis,2006b; Hulstijn,2002),二语教学主要是指发展二语隐性知识(Krashen,1981),而课堂教学主要教授的是显性知识,所以显性知识是否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对语言学习和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前人针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研究成果不断,但是主要是针对显性/隐性教学与外语水平的相关性展开研究,而对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二者的关系则还是大部分从理论上加以研究或解释,其中二者之间关系的代表理论为“接口理论”,而有关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却很少。本文运用口头模仿测试(测试隐性知识)与元语言知识测试(测试显性知识)两种测试方法对河南师范大学60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17个语法结构的隐性与显性语法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发现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其显性知识能否转化为隐性知识,以及转化的程度如何。本文通过对各受试及各语法项显性及隐性知识正确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有很高的对应度,而且前者向后者转化的总体比率较高,说明非目标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由显性知识转化而成;而且,转化程度受语言结构本身性质的影响,有些结构如第三人称单数,名词复数,不定冠词,副词位置,一般过去时,一般问句,比较级,情态动词,since/for转化的程度较高,而有些结构如作格动词,与格结构,非真实条件句,内嵌问句,动词补语,定语从句,附加问句转化的程度较低。本研究一方面证明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接口理论”;另一方面为显性语言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教师应对不同性质与难度的语言知识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