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中的人生哲学——以莫高窟第98窟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odo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曾经主要作为游牧民族驰骋的舞台,一直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更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敦煌石窟艺术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赤轴黄卷共同撑起了百年敦煌学的辉煌丰碑。2013年,在范鹏、杨利民两位先生的积极倡导和许多甘肃学人的共同努力下,敦煌哲学这一新的学科顺应百年敦煌学发展的趋势,在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下横空出世,并迅速发展。本文从敦煌石窟入手,以莫高窟第98窟为考察中心,分析敦煌石窟蕴含的人生哲学思想,同时考证石窟开凿的原因、功用、以及时代、社会等历史背景,试图以人生三大问题——人从何来、人将何去、怎么样度过人的一生为出发点,探究敦煌人生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终极追求,人的自然观、价值观、生死观五个问题的解答。本文在比较原始佛教人生哲学、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对相关问题的阐释,以及对莫高窟第98窟的窟内壁画及开窟背景等相关问题的分析考证,得出上述五个问题的结论,即“万物平等,人性彰显”的人本质论,“此岸极乐”的终极追求,“天随人愿”的天人关系,“自利利他”的价值取向,“畏死求生”的生死观念。
其他文献
标志对于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及幼儿园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北京市南磨房幼儿园标志整合设计项目实践为例,在分析幼儿特点及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
以分析哲学起家的阿瑟·C·丹托继黑格尔后重提“艺术终结”论,通过借助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观,依托自身对西方艺术历史和现状的深度体察,极富创意地运用艺术史叙事模式印证了艺术
在政治哲学的研究日益兴盛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了政治哲学研究中一直未被重视的欧洲近代非契约论思潮,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除导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在导论中,概
本文的主题是探析蒂利希的宗教政治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作为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以宗教哲学中的“终极关怀”思想为理论基础,吸收了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政治理
普特南在其实在论的理论背景下展开了他关于意义和真理的哲学思考。他在逻辑实证主义及经典实用主义者的影响下,逐步完成了从形而上学实在论到内部主义实在论,直至实用主义实在
反思与回顾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历史对于思考现今中西文化交流仍旧有意义。西方逻辑的传播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说到中国逻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