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 )不同途径移植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收集人骨髓细胞,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学表型,并通过向脂肪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来鉴定所得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三代后用于实验。2.采用自体未肝素化新鲜血回注法建立大鼠壳核脑出血模型,取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成5组,A假手术组(只钻开颅骨,进针5.5mm,不注血, n=8),B自然恢复组(只注血,不移植, n=10),C同侧脑移植组(在血肿周围移植, n=10),D尾静脉移植组(通过尾静脉移植, n=10),E蛛网膜下腔移植组(通过枕大池移植, n=10)。3.将Hoechst33342体外标记的BMSCs植入大鼠壳核出血模型,移植前、后用Menzies量表、粘贴片移除感觉实验( adhesive-removel somatosensory test )进行神经功能评价;于移植后14天和28天取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在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1.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细胞培养两周后,细胞呈现成纤维细胞样梭形外观,形态均一,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表达CD106、CD105、CD29,而不表达CD34、CD45,经诱导可以向脂肪细胞、神经元分化,符合BMSC特征。2.荧光显微镜下同侧脑移植组、蛛网膜下腔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均可见hBMSCs向脑出血周围组织定向迁移。移植后第2周病灶周围见大量标记阳性细胞,第4周标记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3.模型制成后1天、3天,移植后1天自然恢复组及各治疗组Menzies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粘贴片移除感觉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4.Menzies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移植后5天评分,自然恢复组与各治疗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好转,统计学分析F=11.65,P<0.05,各组间有显著差异,两两比较,自然恢复组与同侧脑移植组、蛛网膜下腔移植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尾静脉移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尾静脉移植组与同侧脑移植组、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侧脑移植组和蛛网膜下腔移植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后14天、28天评分,自然恢复组与各治疗组神经功能均进一步恢复,统计学分析,F=14.37,P<0.05,各组间有显著差异,两两比较,自然恢复组与各治疗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5.粘贴片移除实验结果:移植后5天,自然恢复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假手术组为8.10±2.15s,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1);移植后14天,自然恢复组与各治疗组潜伏期进一步缩短,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自然恢复组与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同侧脑移植组与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尾静脉移植组与蛛网膜下腔移植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移植后28天自然恢复组与各治疗组间仍有显著差异(P<0.05)各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6.观察至移植后28天为止,所有移植组动物脑内,未发现肿瘤组织形成。【结论】1.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向病灶周围组织定向迁移。2.hBMSCs移植可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3.蛛网膜下腔移植和脑内移植均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4.HBMSCs移植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有待进行长期安全性评价研究。
其他文献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仍然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性及可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分别以干化学法、酶联免疫吸咐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急性心肌
《尸骨袋》是由史蒂芬·金所著的具有浓重"哥特风格"的一部恐怖小说,该部作品的写作手法与他的诸多作品主题截然不同,他通过线索引导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当下的生活状况,揭示了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慢性肾脏病(简称CKD)临床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充实我区在这一领域的调研资料,为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自
目的:探讨蒙汉民族人群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l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方法:选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汉族支气管哮喘患者45例、蒙古族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