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泰安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大肠埃希菌中,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分析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而为防治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的播散和及时预防院内感染的流行和爆发提供实验室理论依据。方法纸片扩散法、全自动药敏鉴定仪法(西门子microscan96plus,BD PHOENIXTM System和梅里埃VITEK?2 COMPACT三种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E-test法测定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曲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改良Hodge实验和EDTA协同扩散实验检测实验组中碳青霉烯酶的存在情况。PCR方法筛查菌株的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甙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并采用全基因组测序(鸟枪法)对耐药基因进行验证。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耐药菌株进行院内同源性分析,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做细菌分型和进化分析。采用羰酰氰氯苯腙抑制试验(CCCP),检测CCCP主动外排机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影响。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实验组细菌的外膜蛋白表达情况。利用接合实验检测耐药基因在实验组菌株中的传播情况。结果本实验共筛选出了12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其中7株来自重症监护室,其余分别来自内分泌一病房,儿外科病房,普外科东区病房,神经外科监护室和急诊科病房。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12株细菌均耐碳青霉烯类药物,12株细菌的改良Hodge实验和EDTA协同扩散实验均为阳性。并且通过耐药基因筛选发现其中2株含blaNDM-1基因,1株含blaNDM-4基因,其余9株含blaNDM-5基因,其余耐药基因检测情况在此不在赘述。PFGE发现12株细菌属于不同谱型,以80%为界,7号和11号之间,9号和10号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证实这12株细菌分属于ST10,ST167,ST405,ST5703型。羰酰氰氯苯腙(CCCP)抑制试验不能提高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敏感性。SDS-PAGE发现12株大肠埃希菌的外膜蛋白没有缺失。在12株细菌中,有9株细菌接合成功,细菌的部分耐药基因传递成功。结论证实了在泰安地区出现了耐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的大肠埃希菌,其主要耐药因素是由于含“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而且发现这种耐药基因可以相互在细菌之间传递,造成耐药性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