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泰安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大肠埃希菌中,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分析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而为防治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的播散和及时预防院内感染的流行和爆发提供实验室理论依据。方法纸片扩散法、全自动药敏鉴定仪法(西门子microscan96plus,BD PHOENIXTM System和梅里埃VITEK?2 COMPACT三种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E-test法测定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氨曲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改良Hodge实验和EDTA协同扩散实验检测实验组中碳青霉烯酶的存在情况。PCR方法筛查菌株的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甙类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并采用全基因组测序(鸟枪法)对耐药基因进行验证。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耐药菌株进行院内同源性分析,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做细菌分型和进化分析。采用羰酰氰氯苯腙抑制试验(CCCP),检测CCCP主动外排机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影响。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实验组细菌的外膜蛋白表达情况。利用接合实验检测耐药基因在实验组菌株中的传播情况。结果本实验共筛选出了12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埃希菌,其中7株来自重症监护室,其余分别来自内分泌一病房,儿外科病房,普外科东区病房,神经外科监护室和急诊科病房。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12株细菌均耐碳青霉烯类药物,12株细菌的改良Hodge实验和EDTA协同扩散实验均为阳性。并且通过耐药基因筛选发现其中2株含blaNDM-1基因,1株含blaNDM-4基因,其余9株含blaNDM-5基因,其余耐药基因检测情况在此不在赘述。PFGE发现12株细菌属于不同谱型,以80%为界,7号和11号之间,9号和10号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证实这12株细菌分属于ST10,ST167,ST405,ST5703型。羰酰氰氯苯腙(CCCP)抑制试验不能提高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敏感性。SDS-PAGE发现12株大肠埃希菌的外膜蛋白没有缺失。在12株细菌中,有9株细菌接合成功,细菌的部分耐药基因传递成功。结论证实了在泰安地区出现了耐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的大肠埃希菌,其主要耐药因素是由于含“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而且发现这种耐药基因可以相互在细菌之间传递,造成耐药性的传递。
其他文献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手机成为犯罪分子主要通讯工具之一。日常警用话单分析,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枯燥乏味,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破案效率。本文从一线警务人员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
2011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阻止T淋巴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的抗体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开启了癌症治疗的新时期。这一年,距离《科学》杂志上最早发表关于这个抗体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和个人智能终端大量普及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互动叙事这一新兴的叙事类型应运而生。交互叙事的诞生对叙事结构和叙事过程中创作者与观众的身份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交互叙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交互式艺术作品也逐渐出现在多个媒介之中,交互式剧情短片便是其产物之一。本文将从交互式剧情短片的反思性出发,通过对目前已有的交互式作品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
随着飞行器向高机动性、超高速及轻质化方向发展,对其作动系统工作的快速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智能材料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结构紧凑等优点,为实现集成式轻质高效的作动系统提供了可能。目前,对智能材料驱动电静液作动器的研究多采用单根智能材料作为驱动,但其输出流量较小,带载能力较弱,不能应用于实际情况。此类作动器采用的配流阀通常有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其中被动式配流的作动器通常采用膜片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迅速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热土。FDI推动了我国各地经济快速发展,也给各地带来了很大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当今社会普遍认同蒙学读物的品行养成教育价值。故小学生习读蒙学读物熏陶、点拨、促进其养成良好品行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论文主要以蒙学读物《弟子规》和《治家格言》作为研究出发点,全文共有六部分。第一章研究者叙述了课题的选题背景、价值以及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界定了“蒙学读物”、“良好品行”和“品行养成”的核心概念。在第二章中,研究者详细分析了《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