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乡土文化重构研究——基于湘西凤凰县黄茅坪村的田野调查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feinsyd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  这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界定,也就是说,想要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就要从了解中国的乡村开始。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使得乡村成为研究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变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以乡村旅游作为研究背景,运用民族学的文化变迁、民族文化重构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试图在现代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对民族地区的乡土文化重构进行研究以及对乡土文化重构进行评估分析。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土文化重构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国内外的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对乡村旅游、乡土文化、文化变迁与文化重构的相关研究概况,在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所采用的研究视角。  第二部分,对黄茅坪村乡村旅游发展、黄茅坪村传统文化方面、乡村旅游发展状况、附近景点进行概况介绍。其中,主要从发展旅游之前的农耕文化、衣食住行和婚恋观几个方面,重点介绍黄茅坪村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黄茅坪村传统乡土文化重构的主要表现。其内容包括生计方式(传统农耕生活的衰微、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生活方式中服饰、饮食、建筑、语言、婚姻家庭、民族歌舞和节庆活动等。  第四部分,从乡土文化重构的参与者和机制两个方面,论述了黄茅坪村乡土文化的参与者在文化重构方面的做法,并从政府部门、村民、民族精英、游客、商业资本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提炼出该村乡土文化重构的机制。  第五部分,分析旅游开发对乡土文化重构的因素分析。黄茅坪村文化重构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交通变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土社会的保护与发展。最后,笔者还探讨了对乡土文化重构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其他文献
学位
蒙古族习惯法在蒙古族早期社会中属于不成文法,而在蒙古族建立政权时部分蒙古族习惯法被颁布实施,成为国家制定法。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蒙古族习惯法有着独特的历史特征,故蒙古族
土家族药用植物民间利用知识作为土家族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滋润,深深扎根于民间,与千百年来百姓的繁衍、卫生、养生息息相关,沉淀着土家族发展的经
排角人是居住在中老边境地区的一个人口较少族群,现全球仅有400多人,分别生活在老挝乌德以及中国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曼岗村,曼岗村现有48户198人。作为一个人口较少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