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局部信息在空间情境提示中的作用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freedo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觉情境中不变的空间布局信息能够引导观察者更快地将注意指向特定的目标位置并促进对该位置上目标物体的识别,这种现象称为空间情境提示效应(spatial contextual cueing)。即,当要求被试从呈现的搜索画面(包含各种干扰项)中搜索特定目标项时,若所呈现的搜索画面中所有干扰项的身份及位置保持不变(重复条件),随着实验的进行,这种条件下与所呈现的搜索画面中的干扰项位置随机变化条件下相比,被试搜索目标项的速度会明显加快。以往对空间情境提示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表明,搜索速度的加快一方面得益于搜索阶段不变的空间情境对注意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得益于后期反应选择阶段不变的空间情境加快了被试对目标项的确认(Zhao, Liu, Jiao, Zhou, Li&Sun,2012; Schankin&Schub,2009)。从注意的引导作用这一视角出发,一些研究者探讨了搜索情境中不同区域(整体、局部、非局部)内的项目在引导注意更早的指向目标项位置方面的作用,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目标项周围的局部区域内的项目信息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考察搜索画面中非局部区域内的项目信息对引导注意更快的指向目标项位置、产生空间情境提示效应的作用。本研究共包含三个实验,每个实验均包括两个阶段:学习阶段(20个block)和测试阶段(8个block)。学习阶段通过反复呈现一些搜索画面,使被试习得搜索情境,从而产生出空间情境提示效应,实验设计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测试阶段则根据各实验目的,操纵相关自变量,达到考察某种现象的目的。具体设计如下:实验一测试阶段使用经典的空间情境提示效应范式,采用3(搜索画面布局条件:整体重复、局部重复、新颖条件)×8(block)被试内设计,从情境的局部信息与整体信息对空间情境提示效应的作用大小角度,来推测情境中局部之外的信息(非局部信息)是否也对空间情境提示效应具有作用。实验二采用2(搜索画面布局条件:新颖条件、非局部重复)×8(block)被试内设计,直接考察非局部情境信息在空间情境提示效应中是否存在作用。实验三采用2(搜索画面布局条件:新颖条件、非局部两个象限重复条件)×8(block)被试内设计,区分了实验二结果的两种可能性,进一步明确非局部信息对空间情境提示效应的作用。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搜索画面中单局部范围内项目的重复也能产生空间情境提示效应,但其效应量明显小于整体重复条件下所产生的空间情境提示效应;2、非局部范围内项目的重复也能产生空间情境提示效应;3、非局部信息的确对空间情境提示效应具有作用。
其他文献
自发特质联结是指个体在没有特定目的和意识的情况下,将他人行为隐含的特质与该行为者建立联结的过程。例如,当个体阅读行为句子“李超一个箭步冲过去将盗贼按倒在地”时,个体会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施以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经过不断的发变革和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前教研的主流。校本教研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将实际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作为
随着学习化社会风尚的形成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全世界对社区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城市与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研究相继涌现,但在过去几十年中,乡镇作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很多教材应运而生,使用得比较广泛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和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实验教科书。两种风格不同的教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