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重性抑郁障碍(MDD)的诊疗现状并不乐观,所以当今研究者们发展出诸多临床亚型以试图“精准对焦”解析MDD的复杂性。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MDD可根据其临床特征的差异进行标注为伴焦虑痛苦、伴忧郁特征以及伴非典型特征等。另一些研究者发现睡眠障碍与MDD之间存在很强的双向关系,针对睡眠障碍的治疗可以改善MDD患者的预后。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全新的心肺耦合图谱技术,探索三种亚型MDD患者的睡眠特征。方法:纳入符合DSM-5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30项抑郁症状问卷-自评版(IDSSR30)将患者分为伴忧郁特征、伴焦虑痛苦和伴非典型特征三种亚型,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临床特征资料调查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和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简化版(DBAS-16)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特征和主观睡眠状况数据,通过心肺耦合分析(CPC)技术监测患者的客观睡眠状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1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其中伴忧郁特征的抑郁(以下简称“忧郁型抑郁”)41人,占36.9%;伴焦虑型抑郁痛苦特征的抑郁患者(以下简称“焦虑型抑郁”)56人,占50.5%;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患者(以下简称“非典型抑郁”)14人,占12.6%。三种亚型抑郁障碍患者在一般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状态方面,忧郁型抑郁患者IDS-SR30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焦虑型抑郁;在主观睡眠方面,忧郁型抑郁患者PSQI-睡眠质量得分和PSQI-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显著高于焦虑型抑郁患者,同时忧郁型抑郁患者DBAS-对于睡眠的期望因子得分显著高于非典型抑郁患者;在客观睡眠方面,忧郁型抑郁患者CPC-中途起床的次数显著少于非典型抑郁患者。相较于忧郁型抑郁,浅睡时间、中途起床次数与非典型抑郁出现的概率成正比(p<0.05),快速眼动(REM)睡眠时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与非典型抑郁患者出现的概率成反比(p<0.05);浅睡时间与焦虑型抑郁出现的概率成正比(p<0.05);熟睡时间、REM睡眠时间、AHI与焦虑型抑郁出现的概率成反比(p<0.05)。忧郁型抑郁患者主观失眠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有:PSQI-入睡时间、抑郁症状首发年龄、PSQI-日间功能障碍、婚姻状况、目前职业状态、物质使用状况以及本次抑郁发作状态(p<0.05)。焦虑型抑郁患者主观失眠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性别、PSQI-睡眠质量以及BMI(p<0.05)。非典型抑郁患者主观失眠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性别、PSQI-睡眠时间、CPC-AHI、抑郁症状首发年龄以及CPC-熟睡时间(p<0.05)。结论:伴失眠症状的三种亚型抑郁障碍患者均倾向于低估自己的睡眠状态。忧郁型抑郁患者的初入熟睡时间偏高、浅睡更少、REM睡眠异常、AHI偏大,倾向于以自己的入睡状况判定整夜睡眠质量。焦虑型抑郁患者的熟睡时间偏少,并且其对失眠的担忧影响了睡眠全过程,在睡眠中也倾向于保持高觉醒。非典型抑郁的总睡眠时间偏高,中途起床次数更多,对睡眠存在更不合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