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项老少皆宜的艺术种类,尤其近几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电影市场逐步繁荣,2014年已成功超越日本,成为除北美市场外,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吸引了众多国外电影发行方的注意,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也正积极寻求发展之路,纷纷走出国门进军国外市场。由此,影视翻译也开始受到更多重视。而作为一部影片最先被人了解的部分——电影片名,对其翻译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一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败,因而显得尤为关键。一个好的电影片名,不仅需要概括影片精髓,表达影片主旨,彰显影片风格,还需要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甚至还要起到一定的文化传播作用,因此,在翻译电影片名的过程中,无疑需要兼顾电影片名的诸多特性,尽可能还原其带给原语读者的感受,从而使其更加顺应目的语国家的电影市场。本文以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从电影片名的特点、功能和翻译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笔者观看过的600余部影片中选取案例,将案例分析与翻译理论充分结合,使得研究得以清晰展开。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感受,要求译文完好地传达原文精神风貌,并与原文产生相同的反应,这无疑与电影片名的某些特性相吻合,因而笔者选取其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全文从三个方面入手:电影片名的特点、功能和翻译方法,将三个方面逐一细化,根据其不同特性、不同功能,选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功能上的对等。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翻译案例的方法,从电影片名的语言、文化、商业等特性,及信息、审美、呼唤、表达等功能入手,结合实际翻译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找到不同类型影片在不同类型、特点及功能下其翻译方法的异同。由于影片的多样性,电影片名命名的各种可能性,其翻译过程中运用到的理论支持和翻译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使翻译后的片名能给受众带来与原语受众一样的反应和感知,使翻译后的电影片名具有同样的吸引力,能够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观影,从而帮助影片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最大化的促进影片在语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