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是汉语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会接触到的语言点,但是因三者最主要的用法都是作为中心语和修饰语中间的连接成分来使用,因此学生在高级阶段仍会出现混用三者的情况。要让学生正确区分三者,首先就要掌握三者的用法。于是本文在第二章具体考察了这三个结构助词分别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定语、状语、补语标记的使用规律,并分别总结、归纳了三者出现的常见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从不同国别出发,研究具体母语背景学习者混用“的”、“地”、“得”的实际情况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本文在第三章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日本高级汉语学习者混用“的”、“地”、“得”的具体偏误语料为依托,统计、分析了其混用三者的实际情况。据研究显示,日本高级汉语学习者“的”的误代偏误数量在三者中是最少的,“地”的误代数量是最多的。其中,将“的”误用成“地”的偏误数量是最多的,达总体的61%;其次是将“的”误用成“得”和将“得”误用成“地”的语料数量,分别占15%和12%。具体来说,当形容词性词语出现在“de”前时,日本学生最容易出现混用“的”、“地”、“得”的问题。基于日本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具体混用情况,本文在第四章具体分析了日本学生出现这些混用问题的可能原因,除了学生没有掌握“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地”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中间,“得”用在补语和中心语中间这个基本原因之外,还包括一些具体的,如分不清词性、找不准中心语、不会划分句法成分、采用“回避”策略、不清楚固定语法规则等原因。这些都是从具体语料出发,找出的可能影响学生正确区分“的”、“地”、“得”的原因。在日本高级汉语学习者混用“的”、“地”、“得”具体情况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第五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对策。包括在教学中直接、明确地以常见结构展示给学生、词汇教学中强调词性和短语的功能、教学生找多层修饰语的中心语、对比教学易混淆结构、强调一些固定的语法规则、教学生划分句法成分、加强练习、提高重视度和重现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