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搜集和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1872-1919年间刊载于报刊上的戏剧理论批评首次进行完整、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论文首先从整体上考察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发生过程、刊载数量和基本的发展脉络,并对资料进行梳理和归类,进一步分析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在形式、内容和作者等方面的特点。近代的报刊戏剧理论批评不仅是戏剧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近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论文最后从报刊戏剧理论批评与近代大众文化的关系这一点切入,力图揭示两者的印证机制和互动规律,并归纳报刊戏剧理论批评在具有严肃理论性的同时,所反映的市民大众审美倾向。导言综述了近代报刊戏剧理论批评的研究背景,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思路及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指出报刊剧评指刊载于报刊的戏剧理论批评,以“剧评”为主要的文体样式。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是报刊剧评产生的前提,大量的文艺消闲报刊、小报和大报副刊的出现是报刊剧评兴盛的园地。中国传统戏剧理论批评,为近代报刊剧评提供了理论源泉。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促进了剧评队伍的形成,报刊发行量的扩大和戏剧观众队伍的膨胀,使报刊剧评有了相对稳定、广泛的受众群体。从1872到1919年,报刊剧评可分为发轫(1872-1901)、发展(1902-1911)、蓬勃(1912-1919)三个时期。近代报刊剧评数量庞大、文体多样、内容丰富。第二章综合考察近代报刊剧评在形式上的特点。按刊载媒介来分,报刊剧评可分为期刊剧评和报纸剧评。按照文体类型来分,报刊剧评大致可分为“话体式”、“剧评式”、“随笔式”、“评传式”、“诗体式”和“论文式”六种,其中“剧评式”是其主要形式。近代报刊剧评的语言形式包括传统的文言、松动的文言、传统的白话、北京白话和口语白话。第三章论述近代报刊剧评的内容:报刊剧评中的演剧批评发展和完善了传统的戏剧理论;戏剧改良理论是与时代契合的批评观念;在中西戏剧比较中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戏剧;新剧批评体现了话剧之初的褒贬和质疑;“剧史”书写和“伶人小传”开创了史学性戏剧理论的道路;戏剧组织批评对戏剧的一种综合性艺术的考察;剧界琐评则是大众批评的趣味喧嚣。第四章研究近代报刊剧评的作者。晚清商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使知识分子阶层开始分解,由传统的“士”向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近代报刊剧评作者群体包括报人、通讯记者、职业撰稿人、大学教师、学生、演员、政客、遗老和普通的戏剧观众。论文重点介绍了冯叔鸾、张厚载、郑正秋、周剑云、黄远生、徐凌霄、辻武雄、穆辰公八位报刊剧评人。第五章论述近代报刊剧评和近代大众文化的关系。近代大众文化兴起,报刊剧评维系的报刊、剧场、观众三维文化空间与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流行文化互动互生,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近代报刊剧评在探寻严肃理论命题的同时,也体现着近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趋向。而近代戏剧演员的“明星化”,更是报刊参与下,剧场商业利益和观众娱乐需求结合产生的大众流行文化产品。报刊剧评不仅对戏剧演员“明星化”现象作出了反映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推动者和运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