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急性CO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大鼠模型,观察HIF-1α及EPO在相应动物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HIF-1α及EPO在DEACM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78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SPF级),体重在240~280g之间,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BC组)18只、空气对照组(AC组)30只、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组(CO组)30只。其中CO组采用腹腔注射法建立DEACMP大鼠模型,AC组采用腹腔注射法注射等量空气,BC组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按中毒后1d、3d、7d、14d、21d、28d六个时间点将三个组各分为6个亚组,其中CO组和AC组每个亚组5只大鼠,BC组每个亚组3只大鼠。观察大鼠急性CO中毒表现和大鼠动脉血COHb浓度及中毒后期运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行为学改变。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切片均应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用TUNEL染色检测海马区锥体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海马区HIF-1α、EPO蛋白的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CO组大鼠在染毒后出现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且在染毒后14d、21d及28d时,CO组较BC组和A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染毒后CO组大鼠在第Ⅳ象限运动时间有缩短趋势,且染毒14d及染毒28d时,CO组较BC组及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后CO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有降低趋势,染毒28d时,CO组穿越平台次数较其余两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CO组大鼠在急性CO中毒后出现海马区锥体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排列松散、细胞水肿、核固缩、核碎裂等病理学改变。3、TUNEL法检测:CO组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于染毒3d时凋亡开始增多,7d时达到高峰,28d时仍有少量细胞凋亡,各时间点凋亡指数与BC组及AC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HIF-1α蛋白测定:HIF-1α在BC组及AC组中表达较少,且各时间点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CO组在染毒1d时出现HIF-1α的表达升高,3d达到峰值,28d时仍有表达,表达量明显高于BC组及A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EPO蛋白测定:在BC组及AC组中有少量表达,且各时间点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CO组在染毒1d时明显升高,3d为高峰,7d时下降,染毒1d、3d、7d、14d时CO组较BC组与A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1.腹腔注射CO法制作DEACMP大鼠模型,操作简单,是研究DEACMP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Morris水迷宫实验是初步判断大鼠DEACMP较为可靠的依据;3.HIF-1α可能通过诱导急性CO中毒后海马区神经元的迟发性凋亡而参与DEACMP的发病;4.EPO在急性CO中毒后中后期神经保护作用减弱,可能是导致DEACMP发病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