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栖息地的破坏是导致许多物种濒危及灭绝的主要原因。许多现存物种都生存在片断化的栖息地中,空间结构成为影响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集合种群理论在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态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本研究是国内首次将集合种群理论应用于野外蝴蝶种群的研究。我们以河北省赤城县闫家坪村的两种网蛱蝶,大网蛱蝶(Melitaea phoebe Denis & Schiffermüller)和金堇蛱蝶(Euphydryas aurinia Rottemburg)为主要研究对象。大网蛱蝶幼虫专一宿主植物是祁州漏芦(Stemmacantha uniflora L.)Ditrich),金堇蛱蝶幼虫专一宿主植物是华北兰盆花(Scabiosa tschiliensis Grün)。两种网蛱蝶都是一年一代,具有相似的生活史,但大网蛱蝶发生较金堇蛱蝶晚一个月左右。在此地区,共发现38块互相分隔的栖息地斑块,每个斑块内都有上述两种网蛱蝶的宿主植物生长。在1998至2003年间,有19个斑块被大网蛱蝶至少占据过一次。被占据斑块主要集中在北区。在1998-2002年,其数量随时间交替增减,在2003年其数量回升。在1998至2003年间,有20个斑块被金堇蛱蝶至少占据过一次。被占据斑块主要集中在北区和东区。在1998-2002年,被占据斑块的数量先是减少,然后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在2003年其数量大幅回升。在1998-2003年,大网蛱蝶的幼虫组主要集中在北区。在1998-2002年,其数量随时间交替增减,在2003年其数量回升。大网蛱蝶的灭绝率和再殖率都随时间交替增减,不过趋势正好相反,并且灭绝率远大于再殖率。在1998-2003年,金堇蛱蝶的幼虫组主要集中在北区和东区。其数量先是急剧下降,然后迅速上升,接着又持续下降,在2003年又大幅上升。在1998年曾经拥有最大幼虫组数量的斑块,其幼虫组数量从1998年的13个减少到1999年的3个。在1998-2001年,金堇蛱蝶的灭绝率持续下降,而再殖率有上升的趋势,但在2001-2002年,其灭绝率有所回升,而没有再殖发生。两种网蛱蝶的迁飞距离的差异是显著的,大网蛱蝶的迁飞距离远大于金堇蛱蝶的。影响大网蛱蝶斑块占据情况的主要是Ii3。影响金堇蛱蝶斑块占据情况的主要是Ii1和Ii3。影响大网蛱蝶局域种群大小的主要是Ii1和Ii3。影响金堇蛱蝶局域种群大小的主要是Ii1。斑块面积对两种网蛱蝶的种群结构及动态基本没有影响。蜜源植物的丰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呈正相关;祁州漏芦的密度对大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影响很大,但是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则与其寄主植物华北蓝盆花的高度正相关;斑块内平均植被高度与两种网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均呈正相关,植物多样性、植物均匀性和植被盖度均与金堇蛱蝶的局域种群大小负相关,与大网蛱蝶关联性不大。耕地对Euphydryas aurinia的斑块占据性有正影响。E .aurinia喜欢占据有小片不连续耕地的斑块。耕地对两种网蛱蝶的幼虫组数量有正影响。在有小片不连续耕地的斑块内,E. aurinia和M. phoebe幼虫组更多,并且E. aurinia每年在田垄间的幼虫组比例都很高。M. phoebe虽然不是主要占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