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jo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的《楚辞集注》(包括《楚辞辩证》、《楚辞后语》)代表了宋元时期研究《楚辞》的最高成就,是《楚辞》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大作。   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一)《楚辞集注》的成书背景:《楚辞集注》能在一个相对较短时间的时间内完成,离不开朱熹对《楚辞》长年的喜爱和默默地积淀,在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压力下,更由于庆元党禁的残酷政治迫害,朱熹视己为屈原知己,通过注《楚辞》寄寓自己的愤懑之情,更通过此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二)《楚辞后语》的选裁与校释:朱熹对楚辞类作品的选裁,主要从理学的要求出发,既强调作品与理学精神相一致,又讲究“楚辞”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训释体例上,既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宋学突破传统、求新求变的特点,又呈现出程朱理学尚真尚实的时代烙印。(三)《楚辞集注》的诠释方法:在诠释方法上朱熹突破了汉代以来章句之学的传统,注重对文本进行层次分析、文脉梳理,而且还有意识地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意象和探求艺术手法,充分而又较为贴切地运用“六义”分析《楚辞》。(四)诠释过程中的现实指向:《楚辞集注》寄寓着朱熹恢复“道统”的政治理想,充满着对当时一些士人趋利品格的强烈批判精神,希望士人能够以理学精神为皈依,担负起振兴国家的历史重任。从诠释学的角度看,《楚辞集注》体现了作者对文本及其作者的历史探索与寻求对当下的、现实的课题解答之间的矛盾。最后,本文从《楚辞》学的发展角度简略地考察了《楚辞集注》对《楚辞章句》的继承和发展,并突出强调了屈原与朱熹一脉相承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尚的人格精神。   朱熹“理学”通常意义上都被认为是形而上的内圣之学,本文将《楚辞集注》纳入其思想体系,以社会政治现实对其加以观照,并尝试运用视域融合理论探析其创作过程,是为本文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研究使用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归类了当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常住居民为例,调查其日源外来词的使用情况及语言态
期刊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为“加拿大文学女皇”,在世界文坛享有盛名。批评家经常从女性问题、民族主义倾向和生态关怀这三个角度研究她的作品。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地球环境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