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复元——《无可慰藉》的创伤叙事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03302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石黑一雄的作品一直以含蓄隐晦、言辞扑朔迷离而著称,正如拉什迪所说,“在小说平静压抑的表面下尽是暗潮慢慢涌现”。他的作品已有批评家从后殖民理论、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国际化小说等多个视角进行评析,其中对《长日留痕》、《别让我走》、《上海孤儿》三部作品的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他的中期作品《无可慰藉》研究相对较少,有待更多学者对其发现和研究。《无可慰藉》是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一部中期作品,石黑一雄虽然出生在日本,但是幼年移民英国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对于创伤有独特的敏感性,在《无可慰藉》这部作品中他对创伤的书写尤其具有代表性,本文尝试从创伤叙事的视角对于《无可慰藉》进行新的解读。  本硕士论文拟从卡鲁斯、赫尔曼等人的创伤理论入手,以石黑一雄在这部小说中的创伤叙事为研究对象,着重要研究的问题是石黑一雄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借助后现代叙事策略,实现了创伤叙事文本的内容和风格的融合。论文通过对受创个体的创伤症状和创伤影响的梳理,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从形式的层面呼应和阐述了创伤主题,挖掘出小说主人公在创伤复原过程中,由于执着于创伤过去并且无法成功重构自我、重建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走向无可慰藉人生的悲剧性。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石黑一雄本人及其作品《无可慰藉》,并对其作品作了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章爬梳了创伤理论的主要要点以及文学性创伤叙事的的主要手法和途径。  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创伤症状以及创伤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及其家庭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创伤后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别,过度警觉、记忆侵扰和禁闭畏缩。小说中人物呈现出创伤后的症状,创伤经历导致他们无法重建自我,家庭支离破碎、人物深陷创伤之中无法自拔。同时,也分析了文化创伤于整个社群的影响和社群之于其公民的伤害,指出小说中人物也是文化创伤具有的替罪羊效应的受害者。  第四章着重分析小说的创伤叙事手法。创伤的冲击力只有通过模仿它的形式和症状才能得到表达,文学性创伤叙事提供了再现受创个体创伤症状的方法和途径,借助叙事策略的手法,它展现了受创个体的心理过程,以及个体遭受创伤事件后的自身反应的原因和结果。在《无可慰藉》这部小说中,石黑一雄创造性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转换聚焦、互文性和重复、时空错位这四种叙事手法。通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和转换聚焦,利用人物不同视角,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外化,产生特别的效果;互文性和重复是创伤小说的重要文学策略,在语言、形象和情节的层面上起作用,模仿了创伤的后果;同时,创伤携带着一种使它抵抗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的精确力量,通过时空错位,石黑一雄创造了一个迷宫般的梦幻世界,利用梦的凝缩作用和移置作用,象征性地表现了小说人物的复杂的精神困境。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在《无可慰藉》这部小说中,石黑一雄展现了这部小说创伤叙事何以言说不可言说之事的魅力和该作品在创伤叙事的艺术手法及其主题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通过创造性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转换聚焦、互文性和重复、时空错位这四种叙事手法,在形式的层面上呼应和阐述了本小说的创伤主题,表现了人物被创伤缠绕的影响和后果。同时石黑一雄通过《无可慰藉》这部小说再现了人物从创伤复现到创伤复原的历程,为抚慰创伤和走出创伤提供了方法和借鉴,指出创伤的复原和解脱在于受创者最终能操控自己的记忆、与自己和解和重新与人建立心理联系。本论文对《无可慰藉》创伤叙事的研究作为对该作品分析的一个不同视角,希望能为创伤小说的解读提供不同的分析思路。
其他文献
学习困难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习无能,一直以来它都是医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研究的课题。早在100多年以前,西方的研究者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学习困难,
乔治·奥威尔(笔名:埃里克·布莱尔,1903-1950)是二十世纪世界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两部代表作和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使得他在英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颇负盛名。小说《动
手机电视目前已成为手机产业的热门话题,在相关技术日趋成熟、同时一些实验性质的试播计划获得成功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对这项技术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内嵌手机电视功能的手机量产化之后预计将迅速成为电信运营商的采购重点。本文介绍了手机电视的相关技术、探讨了移动手机电视中所需的零件。
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好听的话”。委婉语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在人们生活交际中充当着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促进了交际有效顺
对于当代油画来讲,我们必须超越写实与非写实的评价标准和欣赏品味,进入到艺术的本质层面上进行探讨,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新路。油画语言的独特性体现于绘画语言的视觉新意、视觉形象转化、材料的独特性、油画语言的书写感等一系列特质之中。  从传承的角度看,我们不仅应该对油画材料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也应该对其化学性质有所掌握。如从早期的墙体湿壁画,一直到树脂材料的发明使用,是油画得以从墙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