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是英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石黑一雄的作品一直以含蓄隐晦、言辞扑朔迷离而著称,正如拉什迪所说,“在小说平静压抑的表面下尽是暗潮慢慢涌现”。他的作品已有批评家从后殖民理论、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国际化小说等多个视角进行评析,其中对《长日留痕》、《别让我走》、《上海孤儿》三部作品的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他的中期作品《无可慰藉》研究相对较少,有待更多学者对其发现和研究。《无可慰藉》是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一部中期作品,石黑一雄虽然出生在日本,但是幼年移民英国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对于创伤有独特的敏感性,在《无可慰藉》这部作品中他对创伤的书写尤其具有代表性,本文尝试从创伤叙事的视角对于《无可慰藉》进行新的解读。 本硕士论文拟从卡鲁斯、赫尔曼等人的创伤理论入手,以石黑一雄在这部小说中的创伤叙事为研究对象,着重要研究的问题是石黑一雄颠覆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借助后现代叙事策略,实现了创伤叙事文本的内容和风格的融合。论文通过对受创个体的创伤症状和创伤影响的梳理,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手法的娴熟运用,从形式的层面呼应和阐述了创伤主题,挖掘出小说主人公在创伤复原过程中,由于执着于创伤过去并且无法成功重构自我、重建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走向无可慰藉人生的悲剧性。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石黑一雄本人及其作品《无可慰藉》,并对其作品作了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章爬梳了创伤理论的主要要点以及文学性创伤叙事的的主要手法和途径。 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创伤症状以及创伤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及其家庭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创伤后症状可分为三个类别,过度警觉、记忆侵扰和禁闭畏缩。小说中人物呈现出创伤后的症状,创伤经历导致他们无法重建自我,家庭支离破碎、人物深陷创伤之中无法自拔。同时,也分析了文化创伤于整个社群的影响和社群之于其公民的伤害,指出小说中人物也是文化创伤具有的替罪羊效应的受害者。 第四章着重分析小说的创伤叙事手法。创伤的冲击力只有通过模仿它的形式和症状才能得到表达,文学性创伤叙事提供了再现受创个体创伤症状的方法和途径,借助叙事策略的手法,它展现了受创个体的心理过程,以及个体遭受创伤事件后的自身反应的原因和结果。在《无可慰藉》这部小说中,石黑一雄创造性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转换聚焦、互文性和重复、时空错位这四种叙事手法。通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和转换聚焦,利用人物不同视角,将人物的心理过程外化,产生特别的效果;互文性和重复是创伤小说的重要文学策略,在语言、形象和情节的层面上起作用,模仿了创伤的后果;同时,创伤携带着一种使它抵抗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的精确力量,通过时空错位,石黑一雄创造了一个迷宫般的梦幻世界,利用梦的凝缩作用和移置作用,象征性地表现了小说人物的复杂的精神困境。 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部分。在《无可慰藉》这部小说中,石黑一雄展现了这部小说创伤叙事何以言说不可言说之事的魅力和该作品在创伤叙事的艺术手法及其主题表达方面的独到之处。通过创造性地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转换聚焦、互文性和重复、时空错位这四种叙事手法,在形式的层面上呼应和阐述了本小说的创伤主题,表现了人物被创伤缠绕的影响和后果。同时石黑一雄通过《无可慰藉》这部小说再现了人物从创伤复现到创伤复原的历程,为抚慰创伤和走出创伤提供了方法和借鉴,指出创伤的复原和解脱在于受创者最终能操控自己的记忆、与自己和解和重新与人建立心理联系。本论文对《无可慰藉》创伤叙事的研究作为对该作品分析的一个不同视角,希望能为创伤小说的解读提供不同的分析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