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甘肃省X村的回族妇女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她们的生存发展现状,针对在地社区妇女将自己的身份仅归结为女儿、妻子、儿媳及母亲,而忽略了主体“我”的能力和价值,“屋里人”的身份定位表现出对自我主体身份及性别的不认同;对健康照顾的差别对待,使得家中的优质医疗资源倾向于小孩和老人及丈夫,导致自身小病拖成大病或慢性病,给身体造成创伤,表现出妇女们对自我身体的不认同;长期枯燥的乡村生活使得妇女向往城市,想要逃离村庄,体现出妇女对自身乡土身份的排斥和否认。总体归结为在地社区回族妇女的自我认同感较低,并对她们的生活和心理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帮助妇女进行自我认同感的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自我认同感建设的行动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考察了在地社区回族妇女的生活现状和服务需求。进入田野,融入在地妇女的日常生活,通过妇女的口述,了解其婚姻状况、生活状况、受教育状况、健康状况,然后深入分析发现,在地回族妇女的低自我认同感主要表现在对“我是谁”的问题界定模糊、缺乏爱护和保护自我意识、对在地乡土身份的不认同。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性别因素中的男孩偏好、妇女受教育水平低、家庭经济地位不对等及宗教等。第二,干预的行动:在在地社区内开展“我是谁”妇女识字小组、“关爱我自己”妇女健康知识讲座、“我骄傲”绘制心中的家园及“我可以改变”营造在地社区图书馆等一系列的干预活动,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妇女提高自我认同感,促进回族妇女的成长和发展。第三,总结与反思。总结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回族妇女自我认同感建设中的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