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如今,伴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各大城市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系统,但由于市区占地有限又受到路网的影响同时考虑城市视觉美感,城市立交桥的出现就成了必然趋势。城市立交在外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筑高度高,通过设置匝道实现两座主线桥梁的交通衔接。大量数据表明,地震来临时,城市立交的分叉设计使得其相较于弯桥、斜桥等有着更为复杂的受力特点,包括扭转、畸变以及剪力滞后等。城市立交作为城市交通枢纽工程,一旦在地震作用下出现桥墩破坏、支座脱落、落梁等不可修复的地震事故,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整个城市都运转困难,因此研究立体交叉连续桥梁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某工程中的分叉连续箱梁桥为设计研究背景,通过对桥梁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反应谱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桥梁模型进行了以下几点的研究:1)首先概括介绍城市立交桥的结构及受力特点,对比分析国内外对城市桥梁抗震的研究现状以及总结城市桥梁的震害特点。2)依托某工程实例,通过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来真实模拟该工程桥梁,对本桥型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了解桥梁的自振特点;3)以桥梁分叉角度为研究参数,建立10°、30°、45°和60°四种分叉角度的桥梁模型,通过0°~180°旋转激励法,在水平面内两相互垂直方向输入地震波,通过反应谱分析法分别研究每种桥型的最不利地震输入方向以及最不利的桥梁分叉角度。结果表明,10°分叉桥水平向最不利地震输入角度约为50°和120°;30°分叉桥水平向最不利地震输入角度约为40°和140°;45°分叉桥水平向最不利地震输入角度约为30°和150°;60°分叉桥水平向最不利地震输入角度约为20°和140°,且当分叉桥梁的分叉角度为30°与45°时桥梁的受力最为不利。4)以30°分叉桥主线与匝道连接处的桥墩为中心,设计三种减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讨论哪种减隔震支座布置形式的抗震效果最好。结果表明,在中间墩和过渡墩上同时安装减隔震支座是最有效的抗震方式。5)以30°分叉桥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桥墩墩底布置长度为1m的塑性铰,利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对桥梁进行延性抗震分析,并将结果与减隔震抗震设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延性设计下,桥梁在横桥向和顺桥向均取得了一定的抗震效果,对于墩底弯矩,其减震主要集中在分叉桥墩处,对于墩顶位移,其减震主要集中在中间墩处。同时针对本文桥梁模型,减隔震抗震设计比延性抗震设计的抗震效果好,尤其在横桥向,其抗震优势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