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视域下的陶渊明文学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一位特殊而伟大的诗人,他在历史上有着多重身份——胸怀理想的士人、固穷守节的隐者、琴书自娱的诗人;在生活中他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他承载着家庭复兴的希望;穷困潦倒时受到妻子埋怨,面对孩子又深感愧疚自责。后人把陶渊明看成一位鄙弃功名、恬淡自然的高士,却往往忽视了他在生活中的凡人角色和真实处境,甚至屏蔽了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身心交瘁的病人。陶渊明自幼体弱多病,成年后又患脚疾、店疾,这些身体疾患严重影响他正常的生活节奏,他甚至一度因病“不复为文”。晋宋易代之际本身就是一个疯狂、血腥、病态的时代,陶渊明在这样的时代里,忧惧时局,嗟叹贫穷,忍受孤独,悲悼亲情,从现代心身医学的角度看,这些消极情绪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虽然贴有多重身份标签,但陶渊明的本质是怀才不遇的“士”,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清楚。在心理学的层面上看,政治上充满挫败感的陶渊明对个人的价值目标进行了转移,从复兴家业、兼济天下转向固穷守节,躬身田园,“逃禄归耕”就是这种价值转移的实现路径。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似乎做得很成功,他当时就成了著名的隐士,心理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满足和补偿;死后又成了伟大的诗人,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身后之名。但是,隐居只是陶渊明理想破灭的权宜之举,田园是其身心无处安放时的无奈归属。隐士或诗人的光环并不能掩盖他在现实中贫病交加的艰难处境;他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一位士人的“猛志”,面对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他更是无法做到内心波澜不惊!陶渊明的一生对现实充满了幽怨,但鱼骇鸟惊的政治环境让他不敢怨天尤人,哪怕是一声清脆的呐喊!重压之下他只能发出“人生实难”的无声叹息!这种幽怨而压抑的负面生存体验,是陶渊明致死的痼疾。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位身心俱痛的病人,他在阅读和创作中寄托情感,缓释痛苦、愉悦身心,心理得到平衡,人格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从疾病到健康的自我超越。他的自疗实践不但完美契合文学治病的艺术原理,也给后人留下了如何调适身心的健康遗产。
其他文献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是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o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常绿小浆果类果树,在世界各地广泛栽植。因其果实风味独特、质地柔软、营养丰富、
志愿活动作为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的一项,在近期已经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战略核心所在,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大学生志愿团体的建
在检察机关实施检务督察,是检察机关自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需要.也是检察机关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的一种监督方式。
目的:探究儿童自我认知偏向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方法:研究一为儿童自我认知偏向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问卷法及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种水平对3~6年级儿童的
肛门闭锁(Anal Atresia;AA)是由于肛门直肠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直肠在体表没有开口,从而使肠内容物不能排出的一种先天性疾病。本研究基于60K SNP芯片在96头正常猪和10头锁肛猪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