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矿区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剥离的表土资源能够在矿区生态修复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我国干旱荒漠矿区表土资源生态恢复价值的研究较少。为了探究干旱矿区表土资源的可利用性及利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乌海市新星煤矿区作为我国西北煤炭露天开采矿区的典型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不同生境状况的表土资源进行取样调查,以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土壤种子库和土壤肥力质量特征,明确当地表土资源的在生产实际当中的可利用性,同时,采用立方体吨袋和圆台堆放表土的方式探究其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短周期堆存后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覆土厚度、灌草种子补充量、灌水量等3个主要因素设计正交试验,运用极差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究适宜当地表土利用的技术模式,以期能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乌海市新星矿区的表土资源受土层深度和环境干扰的影响十分明显,其0-10 cm的表土可利用性最强,拥有90%以上的种子资源以及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养分含量(P<0.05),同时开采区周边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地上植被退化且表土的可利用性明显减弱;(2)在短周期存储后,立方体吨袋与圆台堆存两种模式下的土壤活性种子均大幅下降(59.94~61.07%),灌木种子损失严重,土壤各养分略有损失(9.32%~16.62%),同时损耗情况在堆体内部逐渐减缓;总体来看,两种模式对表土资源的保存效果相差不大,但是圆台堆放模式经济效益更佳;(3)存储9个月之后的土壤总体种子库(表土Ⅰ类)的植被恢复效果好于自然条件下立即剥离的土壤持久种子库(表土Ⅱ类),同时在考虑经济成本之后,表土Ⅰ类的恢复模式仍然要优于表土Ⅱ类,因此建议矿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于9-10月份对规划用地提前进行表土剥离和整地等工作;(4)在A3(覆土厚度5 cm)B3(补充灌草种子0粒·m-2)C1(每日灌水量2L·m-2)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能够达到恢复初期的最大植被覆盖度以及群落平均高度;综合考虑表土利用技术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成本之后,表土Ⅰ类的最佳植被恢复模式为A1(覆土厚度2 cm)B1(补充灌草种子量50粒·m-2)C1(每日灌水量2L·m-2);表土Ⅱ类的最佳植被恢复模式为A3(覆土厚度5 cm)B2(补充灌草种子量25粒·m-2)C1(每日灌水量2 L·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