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目的:利用小鼠骨髓干细胞体外诱导肥大细胞。
方法:从小鼠股骨获得骨髓细胞,放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 培养基中,加入三种不同浓度的刺激因子,即IL-3和SCF均为10ng/ml,15ng/ml 或20ng/ml,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4周,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D117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7和FcεRIα双阳性细胞的比例,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细胞的成熟度,并与较常用的肥大细胞系P815做比较。
结果:小鼠股骨骨髓细胞经三种浓度的刺激因子诱导4周后均可获得肥大细胞,10ng/ml和15ng/ml的因子作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得细胞:CD117和FcεRIα双阳性的肥大细胞纯度大于95[%],而20ng/ml时FcεRIα的表达却有所降低,双阳性的细胞仅达90[%],而P815细胞系几乎不表达FcεRIα。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培养获得的细胞大部分均表达CD117。甲苯胺蓝染色发现培养获得的肥大细胞核被染成深蓝色,胞浆中布满大量紫红色的颗粒,呈现肥大细胞的典型特征;而P815却少见典型的紫红色异染颗粒。
结论:用IL-3和SCF各10ng/ml可在体外成功诱导高纯度的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且其在表型和成熟度方面均优于P815细胞系。
第二部分: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体外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及机制探讨
目的:探索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能否在体外诱导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方法:从小鼠股骨获取骨髓细胞,用IL-3和SCF各10ng/ml(完全RPMI 1640培养基)诱导四周。用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肥大细胞异染颗粒;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7和FcεRIα双阳性细胞比例。将肥大细胞与同基因来源的T细胞按不同比例(1:2,1:1,2:1)置于48孔培养板中培养,作为三个实验组;未加肥大细胞的单独T细胞组作对照组。四个组均加入CD3 抗体和CD28 抗体各2μg/ml,IL-2 1000U/ml,5天后流式检测Foxp3的表达情况;RT-PCR,免疫组化法检测肥大细胞中TGF-β1的表达。在上述混培体系中加入TGF-β1中和性抗体(1ug/ml),5天后流式检测Foxp3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个实验组的Foxp3表达均升高(对照组:3.37%±0.40[%];
三个实验组依次为:8.23%±0.80[%],10.87%±1.25[%],13.63%±0.55[%])。且随着肥大细胞比例的增加Foxp3+细胞的比例也增加。RT-PCR和免疫组化均观察到TGF-β1的表达。而当加入TGF-β1中和性抗体后,Foxp3+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三个实验组依次为:4.47[%]±0.50[%],6.13[%]±0.35[%],6.40[%]±0.26[%])。
结论:肥大细胞能在体外诱导T细胞转化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而肥大细胞分泌的TGFβ1可能是参与该诱导过程的一种重要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