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妊高征(PIH)是导致孕产妇和婴儿病率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和滋养细胞侵蚀障碍是PIH发病过程中的两个主要环节。细胞粘附分子(CAMs)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大类分子的总称,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已有报导认为,细胞粘附分子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影响滋养细胞的侵蚀能力,从而参与PIH的发病。此外,蜕膜是孕母免疫细胞与胎儿抗原密切接触,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蜕膜特殊免疫微环境,在妊娠的建立与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本课题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PIH和正常妊娠妇女蜕膜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多种粘附分子:整合素β1(CD29)、整合素α3(CD49c)、整合素αV(CD51)、整合素αE(CD103)、L-选择素(CD62L)、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CD106)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并通过分析这些粘附分子在PIH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来探讨PIH的免疫学病因,为PIH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肝炎、甲亢、感染等疾病以及产程、产次的影响,随机抽取PIH组和正常妊娠组各10例,于分娩后立即无菌剥离接近胎盘边缘的蜕膜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后的蜕膜组织混合细胞悬液,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WP=4>细胞和巨噬细胞),再通过贴壁的方法,获得纯化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最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整合素β1(CD29)、整合素α3(CD49c)、整合素αV(CD51)、L-选择素(CD62L)、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CD106)在蜕膜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αE(CD103)在蜕膜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 结果:1两组蜕膜淋巴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中、重度PIH组淋巴细胞表面整合素β1(CD29)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轻度PIH组无明显增加(P>0.05)。中、重度PIH组与轻度PIH相比,整合素β1(CD29)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中度与重度PIH组相比,无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重度PIH组淋巴细胞表面整合素α3(CD49c)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中度PIH组无明显增加(P>0.05、P>0.05)。PIH组间无差异。分别与其对照组相比,轻、中、重度PIH组淋巴细胞表面整合素αV(CD51)、L-选择素(CD62L)、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CD106)表达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PIH组间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重度PIH组淋巴细胞表面整合素αE(CD103)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中度PIH组无明显增加(P>0.05、P>0.05)。PIH组间无差异。2两组蜕膜巨噬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重度PIH组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β1(CD29)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轻、中度PIH组无明显增加(P>0.05、P>0.05)。PIH组间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轻、中、重度PIH组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α3(CD49c)<WP=5>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重度PIH组与轻度PIH相比,整合素α3(CD49c)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度与轻度,重度与中度PIH组相比,无明显增加(P>0.05、P>0.05)。与对照组相比,轻、中、重度PIH组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αV(CD51)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1)。PIH组间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轻、中、重度PIH组巨噬细胞表面L-选择素(CD62L)表达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IH组间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中、重度PIH组巨噬细胞表面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CD106)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5);轻度PIH组无明显增加(P>0.05)。PIH组间无差异。结论:1本研究首次发现PIH组蜕膜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表面多种粘附分子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增加的细胞粘附分子通过一系列作用机制参与了PIH的发病。2本研究首次发现整合素β1(CD29)、整合素α3(CD49c)在PIH组蜕膜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整合素α3/β1(CD49c/CD29)二聚体可能是导致PIH蜕膜局部免疫病理损伤的重要因子,但它是否是PIH特征性的改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3本研究首次发现整合素αE(CD103)在PIH组淋巴细胞表面;整合素αV(CD5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CD106)在PIH组巨噬细胞表面明显增加。4本研究提示PIH蜕膜粘附分子表达发生了改变,进一步和外周血细胞粘附分子相联系,综合评价粘附分子在PIH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可给PIH的抗粘附治疗提供病因学依据,并推动其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