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了解AMI患者PCI术前后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探讨AMI患者PCI术后情绪状况和睡眠质量相关性。3、针对AMI患者PCI术后睡眠、情绪等问题进行音乐干预并评价效果对象与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2011年1~4月广东省人民医院CCU内AMI行PCI术的患者105例,均为汉族,其中男93例(88.57%),女12例(11.43%),平均年龄61.35±11.40(31~83)岁,平均入住CCU时间3.67±0.70(3~6)。用自制《PCI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一般情况、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AIS》评价睡眠质量和《PANAS》评价正负性情绪状况;按入室顺序排序对其中100例AIS≥4分的患者进行分组,A组(音乐干预组)每天12:30~13:00和22:00~22:30播放音乐,每次30分钟,音量<60分贝,患者自感舒适为宜;B组(对照组)按照CCU常规治疗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得分和正负性情绪状况,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等相关生命体征。双人双录入调查结果,确保资料录入的准确性;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AMI患者PCI术前、后睡眠质量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不良,PCI术前后睡眠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Ρ <0.05)。2、AMI患者ΡCI术后情绪健康状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与睡眠正常患者相比,可疑失眠和失眠患者体验相对较高的负性情绪困扰和较低的正性情绪感受,组内和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 <0.05);睡眠质量得分与负性情绪得分呈正相关(r=0.34, P <0.01),与正负性情绪得分呈负相关(r=-0.31, P<0.01),感兴趣的(r=-0.36, P <0.01)和热情的(r=-0.34, P <0.01)正性情绪因子可以考虑为促进患者睡眠的保护因子,而易怒的负性情绪因子(r=0.42, P <0.01)则考虑为影响睡眠的危险因子,均有统计学意义。3、音乐干预对患者情绪状况、睡眠质量和生命体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后,A组患者测定负性情绪、睡眠质量、血压、心率、呼吸等分值明显降低(P <0.05),正性情绪分值明显上升(P <0.01),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A组患者各正性情绪因子除警惕性高的得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较B组明显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患者内疚的、敌意的和害羞的负性情绪因子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其他负性情绪因子得分明显降低,比较差值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 AMI患者PCI术前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有:环境、生理、药物和情绪等因素。2、 AMI患者PCI术后可疑失眠或失眠患者相对睡眠正常患者,体验较高负性情绪和低正性情绪,可影响或抑制睡眠,护理人员应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身心健康。3、音乐干预可促进AMI患者PCI术后早期的正性情绪,如感兴趣、精神活力高、劲头足、热情,缓减负性情绪,如心烦、心神不宁、恐惧等,有利于康复。4音乐干预可缓解AMI患者PCI术后的负性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维持血压、心率、呼吸处于相对稳定水平,有利于身心康复。5、护理人员主动提供适当的心理护理能增强音乐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