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汉英空间方向动词加工对比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符号认知理论认为,语义信息以抽象的符号形式储存在大脑中,语言理解是大脑中抽象语义符号链接的过程,而不涉及感知运动系统的激活。与符号理论的观点不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语义信息以具体模态的形式储存在感知运动系统中,语言理解就是感知运动经验以模拟的方式重新激活的过程。当前,大量研究表明具有隐性空间意义的词汇能诱发词汇-空间效应,即当词汇的空间意义和反应的空间方向一致时被试表现出更好的反应(例如,被试加工具有下向空间意义词汇“坠落”时,促进了随后向下动作的执行),词汇与空间的一致性效应被认为是支持具身认知的关键性证据。然而,词汇理解中空间表征激活的认知机制仍然不清楚,关于汉、英空间方向动词加工与感觉运动系统之间联系的研究也为数不多。鉴于此,本研究期望通过行为实验,采用真假词判断任务,对汉、英空间方向动词加工进行研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汉、英空间方向动词加工是否会产生词汇-空间效应?(2)汉、英空间方向动词加工是否会产生自运动反应?(3)汉、英空间方向动词加工在产生词汇-空间效应以及自动运动反应上是否存在差异?根据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2(空间方向动词:向上、向下)×2(反应方向:向上、向下)×2(语言:汉语、英语)三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本研究共开展两个实验。实验一为汉语垂直空间方向动词加工实验。实验材料包含30个汉语垂直空间向上的动词、30个汉语垂直空间向下的动词,以及与其分别对应的共计60个汉语假词。实验选取四川外国语大学35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实验任务为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垂直空间方向上的汉语空间方向词汇(如:升起,坠落)以及相应假词,并要求他们根据词汇的真假做出空间向上或向下的手臂运动反应,实验记录被试对目标词进行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二为英语垂直空间方向动词(如:rise,fall)加工实验。实验被试、实验设计同实验一。整个实验通过E-prime2.0编程和执行,然后将每种实验条件下的平均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统计,超出3个标准差的数据视为无效数据,予以剔除,最后将有效数据输入SPSS 16.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检验)。整个过程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重点实验室完成。研究结果如下:1)实验一的行为数据显示,在真假词汇判断任务中,被试对汉语上向空间方向动词和汉语下向空间方向动词加工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F(1,35)=6.641,P=.014<.05,η~2=.163),匹配条件下的被试反应时明显快于非匹配条件。由此可说明,汉语空间方向动词的加工影响空间知觉产生词汇-空间效应,使空间表征得到激活,同时促进了相应垂直空间方向上的自动运动反应。2)实验二的行为数据显示,在真假词汇判断任务中,被试对英语上向空间方向动词和英语下向空间方向动词加工的反应时在非匹配条件下快于匹配条件(F(1,35)=4.007,P=.053>.05,η~2=.105)。由此可说明,英语空间方向动词的加工没有明显产生词汇-空间效应,使空间表征得到激活,影响垂直空间方向上的自动运动反应。3)汉、英空间方向动词加工在激活空间表征产生词汇-空间效应和自动运动反应上存在明显差异(F=11.160,P=.002<.05,η~2=.247)。汉语空间方向动词与反应方向的一致性效应说明汉语空间方向动词的加工中存在具身效应,而英语空间方向动词汇加工不存在词汇-空间效应,自动运动反应并没有得到激活。综上所述,汉语空间方向动词汇能激活空间表征、运动经历,促进自动运动反应,但是英语空间方向动词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除非英语熟练程度接近或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进入语言学研究者的视野,语言学家由此将目光转向语言文字之外的符号资源,并论出视觉语法等多模态话语研究理论。随着广告营销的着眼点由商品转向顾客,女性主义广告成为营销热潮。本研究聚焦女性主义广告,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广告中的视觉及听觉模态,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女性主义广告传达的价值概念。论文首先就视觉方面,根据视觉语法理论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语用身份是近年来身份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继承了建构主义的身份观点,从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身份,将身份在话语中的构建视为动态的、顺应语境的。这种动态的语用身份建构与说话人的交流目的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陈新仁(2018)的语用身份理论,以苹果和小米公司为例,对比分析了中美首席执行官(简称CEO)在产品发布会上的语用身份构建。本研究收集了近五年(2015-2019)来苹果和小米CEO在发布会上的讲话,以
本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詹姆斯·沃尔文(James Walvin)的《糖——世界堕落之源,从奴隶制到肥胖》(Sugar-The World Corrupted:From Slavery to Obesity),全书共十六章,笔者选取了第十三章进行翻译并分析形成本份翻译报告。这本书讲述了糖从最初为人类所珍视到引起健康问题的发展过程,并试图探究其背后原因,而第十三章讲述的是肥胖问题的出现及蔓延。《糖——世
近几年随着人们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消费主义思潮流行,妈妈们堆积了大量的母婴闲置物品,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解决闲置物品堆积问题的二手物品社群应运而生。大众传播有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对受众的再社会化,使得受众包括妈妈们学习和顺利接受新事物。在二手平台日益发展的今天,它们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媒介的作用,发挥着受众再社会化的功能。物质的丰富、闲置的物品扔了舍不得,堆在家里占空间,存在手上又是负担
《华盛顿广场》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深刻反思。19世纪中后期,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质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购买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再纯粹根据生活所需进行消费,一种新兴的消费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主导的消费观,商品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成为人们表现社会地位与身份、区分社会阶层的象征符号。基于时代语境,本文研究了《华盛顿广场》中的消费
产妇在生产后正经历一段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变化,面对生产后出现的新环境、新角色与新任务,不同的产妇会表现出不同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的长期持续则可能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我国的产后抑郁发生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严峻形势不容小觑。本文发现产妇产后缺乏育儿信息会导致产妇面对育儿问题时发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因此本文选择产后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对6位产妇采用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的原文为畅销史学家安德鲁·纳戈尔斯基(Andrew Nagorski)所著的《1941:德国战败那一年》中的第二章“唯我独尊的两人”(Two Prima Donnas)。原书主要介绍了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领导人在1941年做出的决策和政策,这些关键决策为德国战败奠定了基础。原文第二章讲述了1941年英国在法国战败后英国首相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赢得美国的支持以及希特勒的一
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前人的研究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哲学角度对预设进行讨论,以找到预设的本质,尝试对预设下定义;说明预设的投射问题;把预设和语境结合,明确预设和语境的互动关系;关注预设和焦点的互动;研究预设触发语。作为一个和预设相似的概念,背景命题由姚瑶和石定栩首次提出和探讨。两位学者通过对“根本”这一副词研究提出,“根本”的出现总是激活一个和含“根本”的命题在广义上相对立的背景命
将媒介框架分析模式运用到新闻传播学中,是传播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企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基于媒介框架的形象研究主要为分析大众媒体所塑造的个人形象或国家形象,对企业形象的分析较少,且以探讨如何“内塑”企业形象为主。因此,本文结合传播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中美两大主流媒体与华为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外塑”企业形象。本研究通过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
此翻译报告报告的原文出自美国一名商业律师贾斯汀·惠特梅尔·厄利(Justin Whitmel Earley)所著的《习惯养成:注意力分散时代如何养成设定目标的习惯》(The Common Rule:Habits of Purpose for an Age of Distraction)。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碎片信息,渐渐地模糊了自我。以此为背景,该书旨在阐述设定目标的习惯对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