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的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小麦的地位仅次于水稻。保障小麦优质、高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本文以小麦纹枯病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和泰农18(泰安市泰山区瑞丰作物育种研究所育种)小麦为试验材料,以吡唑醚菌酯为试验药剂,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禾谷丝核菌经药剂连续选择后的抗药性风险、室内和田间条件下吡唑醚菌酯拌种对小麦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田间条件下吡唑醚菌酯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影响,发现吡唑醚菌酯拌种能够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提高小麦产量。 1、吡唑醚菌酯对禾谷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以吡唑醚菌酯为试验药剂,戊唑醇为对照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大小。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对禾谷丝核菌的EC50和EC90分别为0.3671 mg·L-1和3.9362 mg·L-1,戊唑醇对禾谷丝核菌的EC50和EC90分别为0.1873 mg·L-1和6.3668 mg·L-1。 2、禾谷丝核菌经吡唑醚菌酯连续选择后的抗药性测定 将禾谷丝核菌在含药培养基上30代后,吡唑醚菌酯对禾谷丝核菌的EC50由0.3671 mg·L-1增加的5.7148 mg·L-1,抗性增加达到15.6倍。 3、对小麦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在室内及大田条件下,使用20%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拌种,研究了其对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按10kg麦种拌药有效成分0.4~0.8g后,能使小麦出苗提前,出苗整齐度、发芽率和生长速度提高。与空白对照相比,吡唑醚菌酯药种比为0.4:10000的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16.7%、5.8%、3.60和2.57。同时,增加了小麦发芽期间的α-淀粉酶活性,发芽第4天的α-淀粉酶活性增加达74.5%,加快胚乳转化速率,为小麦发芽提供更多营养。还发现吡唑醚菌酯拌种后能使小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抗氧化物质增加,抗逆能力增强。随着幼苗生长,以药种比0.6:10000~0.8:10000吡唑醚菌酯拌种后的小麦与空白对照相比,小麦的株高、叶龄、分蘖数、植株重量和次生根数等均有显著的提升。 4、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和产量影响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小区面积30m2,每处理重复4次,以不含药剂的清水拌种作为空白对照。试验发现试验药剂吡唑醚菌酯和对照药剂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都具有非常好的防效,枯白穗防效均在85%以上,吡唑醚菌酯药种比为0.8:10000的增产效果最好,达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