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的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eage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的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小麦的地位仅次于水稻。保障小麦优质、高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本文以小麦纹枯病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株和泰农18(泰安市泰山区瑞丰作物育种研究所育种)小麦为试验材料,以吡唑醚菌酯为试验药剂,研究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禾谷丝核菌经药剂连续选择后的抗药性风险、室内和田间条件下吡唑醚菌酯拌种对小麦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田间条件下吡唑醚菌酯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和产量影响,发现吡唑醚菌酯拌种能够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和生长、提高小麦产量。  1、吡唑醚菌酯对禾谷丝核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以吡唑醚菌酯为试验药剂,戊唑醇为对照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毒力大小。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对禾谷丝核菌的EC50和EC90分别为0.3671 mg·L-1和3.9362 mg·L-1,戊唑醇对禾谷丝核菌的EC50和EC90分别为0.1873 mg·L-1和6.3668 mg·L-1。  2、禾谷丝核菌经吡唑醚菌酯连续选择后的抗药性测定  将禾谷丝核菌在含药培养基上30代后,吡唑醚菌酯对禾谷丝核菌的EC50由0.3671 mg·L-1增加的5.7148 mg·L-1,抗性增加达到15.6倍。  3、对小麦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在室内及大田条件下,使用20%吡唑醚菌酯悬浮种衣剂拌种,研究了其对小麦出苗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按10kg麦种拌药有效成分0.4~0.8g后,能使小麦出苗提前,出苗整齐度、发芽率和生长速度提高。与空白对照相比,吡唑醚菌酯药种比为0.4:10000的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16.7%、5.8%、3.60和2.57。同时,增加了小麦发芽期间的α-淀粉酶活性,发芽第4天的α-淀粉酶活性增加达74.5%,加快胚乳转化速率,为小麦发芽提供更多营养。还发现吡唑醚菌酯拌种后能使小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抗氧化物质增加,抗逆能力增强。随着幼苗生长,以药种比0.6:10000~0.8:10000吡唑醚菌酯拌种后的小麦与空白对照相比,小麦的株高、叶龄、分蘖数、植株重量和次生根数等均有显著的提升。  4、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和产量影响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小区面积30m2,每处理重复4次,以不含药剂的清水拌种作为空白对照。试验发现试验药剂吡唑醚菌酯和对照药剂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都具有非常好的防效,枯白穗防效均在85%以上,吡唑醚菌酯药种比为0.8:10000的增产效果最好,达11.8%。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4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
目的:调查福利院儿童的常见行为与心理情况,并制定干预对策.方法:2017年1月—5月,对XX福利院内的40例儿童进行观察,了解其内心感受,并通过干预引导其健康发展.结果:14例福利
植物能够利用自身抗病基因(R)与对应的病原菌无毒基因(Avr)之间的互作诱导抗病性,提高免疫力。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z-t与对应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z-t间的特异互作符合“基因对
目的:研究在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应用消痹汤联合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数据验证目标即为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瘀血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
目的:于脾肾阳虚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中应用苓逆汤(经方五苓散、四逆汤之合方)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选取脾肾阳虚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80例作
目的:对肿瘤门诊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有效心理干预措施,减轻乃至解除病人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和门诊服务满意度.方法:自编病人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随机抽取的1
目的:探讨药物咨询在药学服务中的意义.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10月200例接受药物咨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200例未接受药物咨询的患者作为对照
烟嘧磺隆广泛用于玉米田防治多种杂草,然而,随着长期大量使用,烟嘧磺隆的残留已对后茬敏感作物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微生物修复是解决其残留药害的有效措施。黑曲霉YF1菌株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