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价、产出与货币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中最具生命力的课题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课题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争论性推动货币理念的不断发展,更在于其能对货币政策提供重要的指导价值。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超额货币供给问题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的普遍关注。近20多年来,经济学者围绕这一课题的研究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同时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现象的成因分析也多种多样,但研究成果没法令政策制定者信服。针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难以突破,经济学者的研究曾一度沉寂。然而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物价上涨面临巨大压力,使研究我国超额货币供给再次引起学者的关注。持续的超额货币供给必定影响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除了对我国超额货币供给传统成因进行研究,还就经济转型、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超额货币供给的关系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四个问题:第一,我国是否存在超额货币供给?第二,如果存在,超额货币规模有多大?第三,超额货币供给的成因是什么?第四,人民币国际化与超额货币供给的关系?结合经济转型时代背景研究发现,将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纳入模型, M0、M1层次的超额货币现象不仅消失了,反而出现了轻度“货币迷失”现象。结合人民币国际化时代背景研究发现,发现境外人民币增长速度增加1%,国内M1层次人民币超额供给增加0.0494%,国内M2层次人民币超额供给增加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