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每年生产约7亿吨的秸秆,而其中大部分未加工利用,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利用厌氧发酵方法对秸秆进行处理,是一项能源环保双赢的技术,但秸秆的复杂致密结构会极大降低秸秆的厌氧发酵效率。本文首先采用NaOH、KOH、Ca(OH)2、KMnO4和氨水对麦秸进行预处理,研究麦秸中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aOH具有最佳的木质纤维素降解功能,经过6%NaOH预处理后的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17.42%、35.24%、24.09%。厌氧消化实验发现高温的NaOH预处理比单独常温下的NaOH预处理效果更加显著,在预处理实验中,NaOH浓度、温度、时间均对麦秸浸泡液的COD存在一定的影响,而其中NaOH浓度影响最大。通过厌氧消化实验,85℃NaOH预处理后的麦秸产气量相比常温25℃NaOH预处理后的麦秸提高了15.43%,而相比没有经过预处理的麦秸则提高了26.46%。通过对预处理前后秸秆进行傅立叶红外和电镜扫描分析,发现秸秆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还采用正交实验初步探讨了NaOH/H2O2对麦秸进行预处理的最佳条件。在NaOH/H2O2预处理过程中,NaOH浓度、H2O2浓度和预处理的时间均对秸秆的纤维素降解存在一定的影响。实验表明,NaOH/H2O2的最佳预处理条件:NaOH浓度2%,H2O2浓度1%,预处理时间12h。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麦秸纤维素总的降解率达到了11.12%。然而在后续的厌氧消化实验中,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