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兔眼玻璃体腔联合注射赖氨酸—纤溶酶原(lysine-plasminogen)和瑞替普酶(reteplase)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1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随机分为3个组。1组玻璃体腔中部注入125μg赖氨酸—纤溶酶原/0.1ml及10~4U瑞替普酶/0.05ml;2组玻璃体腔中部注入125μg赖氨酸—纤溶酶原/01ml及3×10~4U瑞替普酶/0.05ml;3组玻璃体腔中部注入125μg赖氨酸—纤溶酶原/0.1ml及10~5U/0.05ml瑞替普酶;每组动物的左眼作为该组的对照组,所有对照眼玻璃体腔中部注入0.15ml BSS。玻璃体腔注药后散大瞳孔后用裂隙灯显微镜及+120D前置镜检查结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及视网膜情况。注药前、注药后1天、注药后14天行视网膜电图(ERGs)检查,测最大混合反应,记录a波及b波振幅。注药后20天处死动物,即刻摘除眼球,混合固定液4℃固定眼球48小时。赤道部及后极部各取一约4×5mm全层眼球壁组织,制成扫描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表面内界膜有无胶原纤维及玻璃体皮质附着。取后极部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