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极化电位测井实验基础与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ason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激发极化实验是研究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及岩石电化学特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在岩石激发极化现象产生机理、常规实验方法认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极大的限制了岩石激发极化性质在研究地层岩石微观特性、孔隙流体识别等方面的应用。   本文在离子双电层的基础上,结合Stern模型,研究岩石激发极化电位产生的机理,明确其产生的电化学实质是孔隙的“薄膜效应”,双电层形变极化和薄膜极化共同作用产生了极化场。离子扩散恢复平衡的弛豫过程的快慢与离子的迁移路径长短和扩散系数的大小有关,大孔隙组分对应长的弛豫时间,小孔隙组分对应短的弛豫时间,表明弛豫时间谱能够反映岩石本身的孔隙结构;大的离子扩散系数对应窄的弛豫时间段,表明弛豫时间谱能够判别流体的扩散性能。   针对岩石激发极化的驰豫特性,采用改进的奇异值分解截断算法对测量信息进行多指数衰减反演。并对岩石激发极化弛豫时间谱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表明溶液矿化度和地层压力的变化只影响谱的幅度,不改变谱的形状;弛豫时间谱中长弛豫组分差异可以反映油水分布微观机理和评价岩石含油性。根据高温高压激发极化实验,表明随温度升高,离子扩散系数增大,弛豫时间变短,弛豫谱宽度变窄。   电极材料选取对岩石激发极化测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哈氏合金可用作仪器的供电电极,铜和银都可作测量电极使用。基于等效电阻率理论和有限元方法,对概念模型的井下模拟仪器进行测井响应数值模拟,表明,发射电极的数量以及发射和接收电极的间距都影响发射电流的大小,但对于接地电阻的影响前者要明显大于后者。
其他文献
珠江口盆地潮汕地区中生界地层厚度大而全,前期勘探部署了多条二维地震测线、及靖海三维地震区,在潮汕地区北部部署LF35-1-1井。前期在地震地层层序,岩性、沉积等方面已取得
舱门是舱门训练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件,主要功能是使其能按照预定的轨迹运行。舱门的理想运动轨迹与实际运动轨迹的偏差程度,直接反映了舱门训练器的设计质量。本文借助Pro/
东营凹陷沙四下盐湖相油气勘探已经成为胜利油田重要的勘探领域。盐湖相油气圈闭规模小、深度大、分散、勘探难度很大,对于储层的分布往往不能精确预测,另外,对于盐湖相内膏
近几年,埕北凹陷古近系勘探取得了可喜成果,预示着巨大的勘探潜力。但是其烃源岩生烃潜力、输导体系发育等成藏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文章综合运用了地质、地化、地物等多种资料
针对锦2-13-24井区杜家台油层前期测井解释为“水层”的井段经生产数据证实为油层,且不含水,说明前期储层测井评价的解释精度和符合率不高。为了进一步挖掘该工区杜家台油层
学位
传统微纳制造多采用光刻,刻蚀等加工微纳结构,这些加工方法一般成本较高,工艺复杂,难以形成规模化制备。薄膜/基底结构受到压缩应力时会发生失稳,当应变量接近临界值时结构会发生屈曲,在薄膜的表面形成褶皱。研究人员通过控制工艺参数,能够改变褶皱的波长幅值等形貌参数,使褶皱达到微纳结构。这种工艺一般采用简单的物理变形,得到微纳结构。具有结构可控,工艺成本较低,能够大规模制备等特点。在仿生研究,柔性电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