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其收敛性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问题是目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定量与定性分析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收敛性,有助于正确认识碳生产率对我国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为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降低碳排放量,提高碳生产率,缩小区域碳生产率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提供有力依据。本文首先计算了1995-2012年间我国29个省市、三大地区及全国的碳生产率,从省份角度看,1995-2012年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碳生产率保持上升趋势,但不同省份的碳生产率具有明显差异。从区域分析视角考察,碳生产率高的省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碳生产率低的省市则多位于中西部。然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碳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东部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前西部碳生产率高于中部,之后中部反超西部。另外,提高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中,技术进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对提高碳生产率产生双重正向驱动效应。而对外开放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提高有反向驱动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负效应较大。本文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29个省市碳生产率的总体、三大地区区域间、区域内以及区域内省际间的泰尔指数,并分别计算了各泰尔指数对总体指数的贡献率。由结果可知,我国碳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内泰尔指数远远大于区域间指数,区域内指数变化趋势与总体的基本保持一致,而区域间泰尔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其中东、西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最大;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逐渐变小。另外,本文还运用随机收敛方法,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碳生产率进行随机收敛检验,结果表明,29个省市之间以及三大地区内省际间的碳生产率均不存在随机性收敛。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提高我国碳生产率,缩小地区间碳生产率差距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均衡的政策建议。包括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制订低碳政策,建立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注甘露醇防治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的236例静脉输注甘露醇的门诊老年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
2008年8月,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将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太原市未来几年又快又好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项工
本文针对技巧教学中的头手倒立、肩肘倒立等倒立技术动作,依据其动作结构及运动力学特征,遵循学生认知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对倒立技术动作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划分,并根据不同的学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作用的结果,直接体现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流域生态安全是一种表征,体现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恶化的环境已经开始直接影响到了人类健康,进而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已经开始呼吁全球各国
辽河河口地区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为达到苇田湿地的多级利用,苇田养殖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苇田养殖是在芦苇湿地中构建田间工程,同时进行鱼、蟹养殖和芦苇种植的一水多
为了紧跟高校信息化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VR-Platform设计,实现三维校园虚拟漫游系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采集校园主要建筑点云,用3ds Max建立
历史上,东汉末年曾有刘玄德“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政,造成魏、蜀、吴三国鼎足之势的重视人才故事。近代音乐史上,也有一个三顾茅庐请高师的故事,那就是我音国乐教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