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时而作为官学的补充,充当为统治者输送人才的机构;时而作为独立的私学场所,由名儒带领,聚众讲学,自我进行人格教育,是集合了培养士人、藏书印书、文娱活动、祭祀仪礼的教育组织。中国的书院起源于唐、兴盛于宋、明清时期趋向没落,曾以多种形态出现。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历史上,体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独立的文化底蕴,在开启民智、和睦乡里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李成桂建立朝鲜伊始,即确立了“儒教立国”的治国理念,大力支持以朱子学为代表的儒学文化在朝鲜的传播,并将其设为国学。在此环境下代表新生儒学力量的士林阶层与陈旧腐朽的勋旧阶层展开了数年的斗争。而在士林的支持下,诞生于中宗朝时期的“白云洞书院”成为朝鲜的第一个正轨书院。直到宣祖朝时期,伴随书院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儒学文化在朝鲜王朝从中央到地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其中,从世宗至宣祖时期书院确立的教育价值选择是功不可没的。本论文分为三个大部分:即绪论、本论和结论。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动态、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点,通过对其梳理和概括,理清了写作的思路和目的。第二部分是本论,主要分成三章内容。第二章是论文的背景,分为三个小部分。通过对书院形成的社会背景的梳理,了解当时朝鲜王朝文化上崇儒抑佛的国家政策,引出书院的产生源于中国儒学的影响、朝鲜官学的不振、以及在野士林的努力三方面。既是书院的衍生背景,也是时间发展脉络。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共分为四个小部分。通过展现世宗至宣祖时期书院的经营状况来了解其文化底蕴。这里涉及到书院的学规制定、教学书目的选择、教育模式的运用、以及以李滉、李珥为例的书院经营贡献,显示出书院蓬勃向上时期良好运行的态势。第四章是论文的重点,分为三个小部分。综合前两章的内容,总结出这一时期书院的特点。这里的特点指的是到宣祖朝为止、与17世纪后书院政治化、利益化、弊病丛生的状况相比,这时期书院研究目的学术化、讲会之风盛行、与乡里势力的紧密结合的特点体现的尤为明显。第三部分是结论。通过对以上三章节内容的阐述总结,得出以李混的书院论为核心建立的书院,在推动了朝鲜国家层面儒学化历程同时,也具有自身的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