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地区鸡支原体病的血清学检测和病原的分离鉴定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支原体(主要包括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病是在国内养鸡场中广泛存在且难根除的传染病,常会导致感染鸡群生长发育迟缓、饲养期延长、产蛋率下降、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给鸡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在山西省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同时检测鸡血清中鸡毒支原体和鸡滑液囊支原体的抗体,并建立二重PCR法,对收集到的疑似鸡支原体感染的病料进行检测,将检测为阳性的病料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并通过常规鉴定法对纯化的培养物进行初步验证,最后对纯化的支原体培养物的16S r DNA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树分析,以了解山西省内部分地区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菌株的流行情况,进而为进一步的预防和治疗做准备。本研究对太原、忻州两市的15个蛋鸡场的1325份鸡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结果显示这些血清中鸡毒支原体抗体的平均阳性率为36.3%,滑液囊支原体抗体的平均阳性率为17.7%,且两者抗体同时表现为阳性的平均阳性率为1.4%;成功建立了二重PCR方法,并对收集的43份疑似鸡支原体感染的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病料中有10份为鸡毒支原体阳性病料,3份为滑液囊支原体阳性病料,并且有1份病料同时检测出了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将阳性病料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并进行了支原体常规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纯化出3株鸡毒支原体,2株滑液囊支原体,最后通过16S r DNA基因的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树分析得出:山西省内分离到的3株鸡毒支原体与国际标准株MG-S6属于同一进化分支,2株滑液囊支原体与河南省分离到的MS-CHN-WF224-2016、MS-CHN-SQ27-2007属于同一进化分支。综上所述,山西省部分地区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的感染情况均较为严重,鸡支原体感染的种类较多、情况较为复杂,该病一旦感染很难清除,况且目前鸡毒支原体和滑液囊支原体疫苗的使用在山西并不普遍,长期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又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因此各地养鸡场不仅应加强疫苗接种,同时应做好生物安全措施。
其他文献
制造工艺指令描述和确定了制造工艺过程的相关要素,其直接影响产品的制造质量。为了有效预防产品制造质量问题和优化工艺设计,要求在工艺设计阶段,依据制造工艺指令开展工艺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Proces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PFMEA),以识别、评价、消除或控制潜在工艺设计失效模式。而规范的工艺指令是开展潜在工艺设计失效模式分析,确保产品制造质量的基础,同
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具有高效功能性的纳米材料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碳基材料的迅速发展,其在催化、电池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以碳基材料为基底的催化剂在催化CO氧化、ORR反应以及水煤气反应等都有很好的催化效果;以石墨做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在电能存储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可以应用于移动设备和动力汽车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而在光电子器件和量
电子-分子碰撞广泛存在于辐射物理学,天体物理学,聚变科学,等离子体蚀刻等领域,是研究分子结构与动力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关电子散射实验研究表明,低于电离阈值的低能电子可以占据分子的未占据轨道,形成电子分子共振态,导致DNA分子中单链或双链的断裂,阐明了低能电子可以诱导生物分子的辐射损伤,由此激发了若干有关低能电子与生物分子散射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大多数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只考虑气相中的孤立生物分子,而没
液相扩散系数是研究传质过程的重要基础数据,在化工、医学及环保等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温度是影响液相扩散系数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准确、快捷地测量随温度变化的液相扩散系数,本文设计了一个温控范围广、精度高的半导体制冷装置,用于方便地调节扩散溶液的温度。基于该温度控制装置和液芯柱透镜对不同温度下β-丙氨酸以及维生素C水溶液的扩散系数进行了测量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半导体制冷片和温控模
钴是一种重要的磁性材料,因其具有高强度、铁磁性、热稳定性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设备、耐热、原子能等行业。光谱发射率是表征材料热物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金属材料的研发和冶炼过程中,对材料的热物性参数和温度进行精确测量尤其重要,其测量精度将直接影响冶炼金属的性能和质量。但是光谱发射率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值,它会受波长、温度、表面条件等因素的影
本论文基于两种能够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的新型分子体系,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使用B3LYP泛函以及TVZP基组对激发态分子内氢键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首先,对氰基取代2-(2-羟苯基)苯并噻唑分子(HBT)的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发现在第一激发态的条件下,2-(2-羟苯基)苯并噻唑分子以及它的氰基取代衍生物的分子内氢键都明显的加强。然而,随着
最近几年有机和无机杂化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引起世界广泛的关注,不仅因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发展迅猛,而且还由于钙钛矿材料低成本、制备工艺简单、可大面积制备。因此,探究低成本高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工艺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在活性层钙钛矿溶液中掺入氧化钼纳米颗粒而制备的倒置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得到改善,主要体现在开路电压的提升。在能量色散谱和高倍透射电
谷子脱壳后为小米,营养丰富。类胡萝卜素作为小米的一种营养物质,对小米米色有很大影响,其含量越多,米色越黄,小米品质越好。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第一个限速酶,通过研究SiPSYs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米色谷子品种籽粒中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模式及其单倍型与343份北京资源米色的关联分析,发掘在小米类胡萝卜素积累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员,为应用分子育种手段培育高品质谷子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
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是影响作物耗水及生长发育重要因素,随着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三维点云模拟作物植株形态提取作物相关参数技术日渐成熟。为了能够快速、精确地获得夏玉米耗水和生长状况,于2018-2019年种植夏玉米,利用涡度相关数据及修正双作物系数等理论模型估算夏玉米蒸散量(ETc),结合三维扫描仪获取夏玉米不同密度各典型生育期内的三维点云数据,研究了不同施肥量与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田间
煤矿企业实施节能项目改造,可以让企业降低能耗,减少企业自身运营成本。本文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对热量需求大而生产过程中乏风余热、压风机余热丰富的特点,结合山西吕梁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提出了建立较为完善的且适合煤矿余热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重点对易于利用的压风机余热展开了研究并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控制本文的。本文进行了方案设计、工程构建、实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煤矿的余热资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