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生代是下扬子区构造运动较为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下扬子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过渡的时期,研究下扬子区苏皖地区中生界不同变形结构区的成岩作用对于正确揭示地下地质规律和指导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从野外踏勘和岩石取样开始,综合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测试、X射线衍射和包裹体分析等五种分析测试技术,总结出青龙组和象山组成岩作用类型以及挤压应力场和拉张应力场形成的变形结构区成岩作用特征,进行了褶皱和断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构造成岩强度分级标准,对研究区青龙组和象山组进行了成岩强度分区。通过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踏勘了目前掌握的苏皖地区三叠系青龙组和侏罗系象山组的主要露头,宏观上把握了研究层段地层沉积和构造发育特征。(2)总结出研究区三叠系青龙组和侏罗系象山组成岩作用类型,分析了各变形结构区挤压应力场和拉张应力场对应的成岩作用特征。(3)分析了构造变形控制的成岩作用特征,通过分析不同变形程度的褶皱、同一褶皱不同部位成岩作用的差异以及断裂作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证实了成岩作用与构造变形之间存在相关性:构造变形越复杂,成岩作用类型越丰富,成岩作用强度越大。(4)建立了苏皖地区三叠系青龙组和侏罗系象山组岩层成岩强度等级划分方案,将青龙组分为强、中、弱三种成岩强度分区,将象山组分为中和弱两种成岩强度分区,并将研究区划分出强、中、弱三个叠合成岩强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