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穴的电学特性,从经穴反应特异性研究入手,选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频率最高经脉之一的足太阳膀胱经进行测量观察分析。通过对正常组和腰突组膀胱经左右两侧同名经穴体表电阻失衡度的比较,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表电阻失衡度明显的穴位,为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变化的角度诊断治疗疾病提供理论支持,为该病临床选穴提供依据。通过观察两组经穴、非经穴的表现特点,探讨经穴可否反应病症特异性及其规律,为经穴反应特异性理论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取其特定穴、非特定穴及非经非穴,测量穴位为膀胱经原穴—京骨、郄穴—金门、络穴—飞扬、下合穴—委中,非特定穴—秩边,非经非穴(大腿后外侧,膀胱经与胆经之间,风市穴与殷门穴连线的中点。)。两组测试穴位相同。本研究使用的测量仪器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委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及物理学院制作的经络穴位动态特性(电阻)体表检测系统(I型)。使用由甘油与蒸馏水以1:1比例配置而成的介质,涂抹于仪器探头及相应的穴位上,静待3-5分钟后,将仪器探头以离心方向用防过敏胶布固定在相应穴位上,为了确保所测量穴位的稳定性,室内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50%左右,大气压维持稳定状态。每个穴位测量40分钟,每穴每分钟记录一次数据,选取后30个数据作为分析的原数据。本研究以电阻失衡度为主要结局指标。结果:以下结果是在经过协方差分析矫正基线后得出:1、基线:(1)年龄:腰突组病人年龄高于正常组,本试验腰突组患者年龄主要集中于35-62岁之间。(2)腰突组受试者的体重分布68.25±11.47,明显高于正常组61.33±9.80。说明体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重要因素。(3)BMI指数中两组有差别,腰突组均值为24.64±3.55,正常组为22.19±3.12,腰突组BMI大于正常组BMI。(4)性别、身高、工作性质在两组之间没有差别。2、腰突组穴位左右两侧电阻差值比较,下合穴——委中穴穴位电阻差值(ch07-ch08)的P=0.03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所有穴位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标准的基础上,一侧下肢出现沿着膀胱经产生放射性痛、麻、酸、胀等是腰突组患者入组的前提条件。数据分析显示,6对穴位中,仅有第4对——委中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委中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阻改变的反应敏感性较强,其他穴位反应性较差。认为委中穴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膀胱经病变的推荐用穴。3、正常组左右电阻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正常组与腰突组电阻失衡度比较,膀胱下合穴——委中穴的失衡度P=0.005<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所有穴位失衡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只有部分经穴具有电阻特异性。(2)数据分析显示,只有特定穴中的下合穴——委中穴存在差异,说明: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在电阻特异性上存在差异,特定穴更明显;经穴与非经非穴存在差异,说明经穴相对非经非穴存在电阻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是在纳入4个特定穴,1个非特定穴,1个非经非穴的基础上,每个穴位连续测量40分钟,每穴每分钟一个数据,取后30分钟数据统计,并在协方差分析矫正后得出的。在分析数据后得出以下结论:1、年龄、体重、BMI指数可能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重要因素。2、委中穴可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膀胱经病变的推荐用穴;3:只有部分经穴具有电阻特异性;4:特定穴穴位电阻特异性比非特定穴明显,经穴穴位电阻特异性比非经非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