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突到融合:艾德里安娜·肯尼迪三部剧作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寻

来源 :湖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德里安娜·肯尼迪(1931-)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先锋派非裔美国女性剧作家之一。同时,她也因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而成为黑人艺术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与她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她的大部分剧作并没有继承传统戏剧创作的特点。其大部分剧作都是非线性的,毫无故事情节可言,并且具有象征性。肯尼迪擅长运用这种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探讨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问题。肯尼迪在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密切关注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特征。然而,在不同创作的时期,她对此问题的思考呈现不同的特点。在六十年代的一部剧作《黑人的开心屋》中,黑人和白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这一冲突导致主人公萨拉的身份危机,其母亲的精神错乱以及父亲的死亡。虽然在七十年代的一部剧作《一位影星的黑白角色转换》中存在类似的文化冲突,主人公克莱拉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对白人霸权文化进行积极反抗。然而,在八十年代的一部剧作《她和贝多芬的对话》中,黑白文化关系呈现新特征。不同于《黑人的开心屋》中的文化冲突和《一位影星的黑白角色转换》中的文化抵抗,在这部戏剧中黑人苏珊和白人贝多芬能和谐共处。虽然苏珊的丈夫大卫拥有不确定的种族身份,他却能同时与白人和黑人友好相处。通过分析这三部剧作中的种族和性别主题,这篇论文主要探讨肯尼迪对非裔美国人双重文化身份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她们在黑白文化冲突中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应采取什么样的文化生存策略。肯尼迪认为非裔美国人在面对白人霸权文化时,不能保持沉默,而应积极反抗。非裔美国人在面对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时,不能只认同白人文化身份特征而抛弃自己的黑人传统文化,应该提倡黑白文化和谐共存。非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是黑人文化和美国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混杂的、多元的。这正反应出三部剧作中主人公的身份特点。肯尼迪文化融合的思想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其他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建构和多元语境下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也有重要的启示。
其他文献
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男权时代,妇女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只有依靠婚姻来维持生活。而当时的社会制度和财产继承关系又严重影响着妇女们选择伴侣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她们的幸福观。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