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土中刺槐根际AMF群落特征及其提高刺槐耐盐性机制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ala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盐渍化作为世界环境难题之一,严重制约着农林业的发展。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盐碱地的造林树种之一,其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刺槐耐盐性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方面,其耐盐性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本文于我国北方四个盐渍化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和磴口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平罗市以及甘肃省敦煌市)的刺槐林中采集了刺槐细根及其根际土,测定了其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根系AMF侵染率和根际土中的孢子、菌丝密度,并利用IlluminaMiseq测序研究了盐碱地刺槐根际AMF的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模拟盐胁迫设计盆栽试验,探究了盐渍土中的优势菌种根内根生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在刺槐枯叶分解中的作用,阐明了添加枯叶和接种AMF对盐胁迫下刺槐生长状况的影响及影响机制,最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从分子水平揭示了AMF提高刺槐耐盐性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盐渍土中刺槐根际AMF群落组成及影响因子
  盐渍土中刺槐根际的AMF优势种为R.intraradices;AMF特性随采样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该变化主要与生境特征和地理距离有关;生境特征对刺槐根和根际土中AMF群落的影响程度相似,而地理距离则对根中AMF群落组成影响较大;根中AMF侵染率与根中R.intraradices丰度显著相关,根际土中AMF的孢子密度、菌丝密度与根际土中Sclerocystissinuosa的丰度密切相关。
  2.盐胁迫下AMF对刺槐枯叶分解作用的影响
  盐胁迫降低了枯叶的分解及养分释放速率,接种AMF提高了盐胁迫下枯叶中钾和有机碳的释放,细根和菌丝的进入加速了枯叶的分解和养分释放;孔径、AMF和盐胁迫均对枯叶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枯叶中真菌的群落多样性,AMF显著提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多样性,细菌和真菌的群落多样性随着AMF菌丝和刺槐细根的进入而显著提高。冗余度分析发现当分解盒中有细根存在时细菌、真菌群落与全钾的累积呈显著正相关,而仅有菌丝时细菌、真菌群落与全氮、全磷以及含碳化合物的累积呈显著正相关。
  3.盐胁迫下添加枯叶和接种AMF对刺槐生长状况的影响
  盐胁迫显著降低了刺槐的生长状况、光合荧光参数以及K+的含量;枯叶和AMF均显著提高了刺槐的生长状况、净光合速率、最大荧光效率以及K+含量,降低了叶片中Na+含量;盐胁迫下同时添加枯叶和接种AMF显著提高了刺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最大荧光效率。相关分析发现刺槐的生长状况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总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硝态氮、速效磷、可溶性总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盐胁迫下枯叶和AMF是通过改善盐胁迫下刺槐的光合能力、K+/Na+比以及土壤养分状况来提高刺槐的耐盐性。
  4.盐胁迫下AMF对刺槐根系转录水平的影响
  测序共获得531509730条序列和51310个unigenes,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聚类分析发现刺槐根系主要通过过氧化氢代谢等过程以及黄酮、类黄酮合成等通路应答盐胁迫,通过调节ERF和WRKY等转录因子调控刺槐根系对盐胁迫的适应性;接种AMF后鉴定到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了生物调节、刺激应答、转运等过程和氧化磷酸化、蛋白质加工等信号通路,通过上调刺槐的养分转运蛋白基因、抗氧化酶基因等的表达水平提高刺槐的耐盐性。
  本研究调查了盐渍土中刺槐根际AMF的群落组成及影响因素,通过接种盐渍土中的优势菌种R.intraradices从营养机制和分子机制两方面探究了盐胁迫下AMF对刺槐耐盐性的影响,以期为盐渍土的利用和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结核病(Tuberculosis,TB)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和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 M.bovis)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慢性和消耗性传染病。M.tb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细菌,主要寄生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结核分枝杆菌侵入宿主细胞后与之相互作用并共同进化,并能够逃避免疫细胞清除形成休眠体长期
细菌进化出了一系列精细又复杂的大分子纳米装置来跨膜转运多种多样的底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小分子、DNA和毒力因子等,使其在复杂多变及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繁殖并建立感染。近些年,革兰氏阴性菌I型-VI型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分子机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研究极大的加强了我们对各种分泌系统分子机制和功能多样性的理解。六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T6SS)是近些年发现的可以
枣(Zizi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特有传统经济林果,枣产业是支撑我国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的重要产业。然而,随着枣产区的西移,鲜食枣特色明显,产业稳步发展,急需新格局下的品种支撑。而枣主要通过农家选优和实生选育进行品种培育,为了更好地突破枣树杂交育种的理论和技术,本研究以品质为目标,以优质鲜食品种‘冬枣’为母本和干鲜兼用品种‘金丝4号’为父本,进行人工控制自然杂交,利用SSR分子标
学位

湿地是在水陆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它在调节流域气候和水文、降解环境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区域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原湿地是发育在我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种特殊湿地类型,其生态建设和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关系到下游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高原湿地的保护是构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重大战略中的首要任务。鉴于以往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估研究不
黄土高原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后,近地表特征发生剧烈变化,植物覆盖度显著增加,植物代谢产生的枯落物也随之增加。而枯落物在泥沙搬运、沉积和雨滴击溅过程中可混入表层土壤,改善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土壤侵蚀过程。本文通过收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草地枯落物(白羊草、铁杆蒿、狗尾草、茵陈蒿),将其混入土壤后置于6组坡度-流量组合下(10o-1 L s-1、10o-2 L s-1、15o-2 L s-1、20
学位
坡耕地是一种重要的耕地资源,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坡耕地。与普通耕地相比,坡耕地通常具有坡度大、土地瘠薄、难以灌溉和管理等缺点,且极易受到土壤侵蚀的威胁。地表状况是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田间作物种类、有无土壤结皮、地表高低起伏等均属于地表状况的范畴。目前人们对田间作物、土壤结皮、地表糙度等地表状况单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已经很清楚,但是对地表状况单因子的不同
学位
耕作是农业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它造成地表高低起伏,直接参与到土壤侵蚀过程之中。故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黄土坡耕地普遍采用的等高条播、等高点种、人工锄耕、等高犁耕四种耕作措施形成的地表糙度为研究对象,以平整坡作为对照,采用室外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观测不同耕作措施下降雨前后地表糙度的变化特征,分析地表糙度与坡面产流产沙、细沟侵蚀形态分布以及细沟侵蚀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
学位
森林动态预测与生长收获模型研究中,来自非控制条件下部分观测过程的信息往往需要作为统计推断的基础,诸多不可控的环境或机理因素都会导致森林调查数据与林分动态预测之间形成复杂的信息交互体系,并最终使得模型模拟与生态学推论的可靠性无法被量化评价。本研究基于贝叶斯框架下的模型构建方法将模型校正和预测中的所有要素以概率分布的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兼顾不同数据源所具有的不同观测误差和外部环境因素的随机效应,既对模型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重要的国际检疫害虫,对我国农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方法为主。虽然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阶段性地控制了害虫的种群密度,但是长时间使用会对环境、生态以及养蚕业和养蜂业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对美国白蛾的防治亟需环境友好和物种特异的新方法。昆虫种群遗传调控是理想的新一代生物防治方法,而对于美国白蛾遗传调控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