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空间联结SNARC效应编码的认知机制及发展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扮演着重要角色。人类对数字的加工是生存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对人类数字能力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期的数字认知加工研究认为数字和空间的联系源于人的神经回路,数字在神经回路上的空间表征就好像人大脑中存在着一条从左到右逐渐递增的心理数字线,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心理数字线的空间方向反映了空间信息对数字编码的影响。数字和空间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证据是数字-空间反应联合编码效应(简称SNARC效应)的发现。最近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新的实验结果都对数字和空间之间的连结提出的质疑。例如,Gevers,Santens,Dhooge和Chen(2010),以及Imbo,Brauwer,Fias和Gevers(2012)对成人和儿童SNARC效应的研究均发现言语空间编码已成为SNARC效应主要的编码方式。本研究由2项研究组成:研究一在Gevers的实验范式基础上,采用数字大小比较的任务,采用2(词语一致性:词语一致、词语不一致)×2(物理一致性:物理一致、物理不一致)×2(言语类型:中文、英文)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数字—空间联结SNARC效应中是否存在言语空间编码。研究二采用数字大小比较的任务,采用3(年龄:7岁、9岁和11岁)×2(词语一致性:词语一致、词语不一致)×2(物理一致性:物理一致、物理不一致)的3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7岁、9岁和11岁儿童SNARC效应中视觉和言语编码。研究结果发现,在成人的SNARC效应中,英文条件下被试只表现出了视觉空间编码方式,而汉字条件下被试不仅表现出了视觉空间编码方式和言语空间编码方式,且言语空间编码是主要的编码方式;在儿童的SNARC效应中,7-11岁儿童都表现出SNARC效应的视觉空间和言语空间编码两种方式,且7岁起儿童的言语空间编码就已成为儿童表征数字的主要方式。
其他文献
教师的职业倦怠和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更是成为了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随着200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
1997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体操课程被确定为主要课程,它是实现体教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的重
随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课程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美两国从学生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各自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