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承接着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亦与一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极大相关性。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高中教育,高中入学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逐步提升。然而,伴随着高中入学率的提高,虽有各方的努力,对高中生救助的社会关注程度远逊于义务教育救助和高等教育资助,另一方面,因为高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政府也尚未为其建立较完善的资助体系。整体而言,普通高中的学生资助目前尚处于政策性缺失状态,高中生在社会救助体制中几乎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本文以全国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相关数据以及安徽省的实证调查为样本,分析目前高中阶段学生资助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规范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理论参照体系为教育财政及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细言之,即以教育的人力资本理论来论证高中教育资助的必要性,以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来设计高中生教育资助体系的财政分担,以小政府理论来阐述未来高中教育资助体系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方法在形式上主要为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文献和数据分析总体把握高中生资助的现状与问题;然后选取安徽省的代表性区域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该省的高中生教育资助较可信的信息采集。就研究方法的性质而言,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和分析属于实证分析,最后的政策建议则属于规范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结论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对全国普通高中学生资助经费的数据分析,主要结论有:政府是普通高中学生资助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而社会资助渠道有所衰退;从各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生均奖贷助学金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造成中部塌陷;与其他各级教育相比,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奖贷助学金占生均学费的比例过低,造成家庭负担的比重过高。其二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普通高中学生教育支出的主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获得各类资助的学生比例及水平偏低;奖励型资助和救助型资助没有严格区分,成绩优异是获得资助资格的重要条件。最后提出的规范性建议主要为:一是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学生资助中的责任分担;二是提倡社会资助的多元化路径;三是建立普通高中资助的监督和促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