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中国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传统城镇街区迅速消失,原有多元特征逐步消解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丰富的传统城镇街区形态,探讨其生成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从微观的建设行为出发,以类型学思想为依托,探讨在特定的发展背景下,建设行为的内在规律及其如何影响聚落街区的物质形态。本文阐述了传统建设机制的构成,并从建筑地块、适宜技术、功利要求、公共约束等方面分析传统建设行为的内涵,探讨建设行为与建筑类型的互动关系;最终揭示出类型化的个体建筑形成了聚落街区具体的空间形态。从而完成了从微观的建设行为角度对传统聚落街区形态形成机制的解读,并且在聚落形态与单体建筑之间建立了一个初步的技术衔接框架。中国城市快速变迁构成研究聚落的当代背景。在纷繁的中国城市街区建筑的“拼贴”表象下面,仍然可以看到传统建设行为的影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当中。因为建设行为主体都是一个经济主体,影响行为主体决策的因素是类似的,比如采用适宜的技术、追求土地回报等,只不过物质表象变化了而已。可以通过分析建设行为相关因素在当代社会中的变化,探索引导控制城市建设的方法。理想的聚落街区形态有赖于公共管理与微观建设的综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