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葫芦[7]脲(CB[7])是一种形状像一个没有底部的钵盂的低聚物。因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刚性对称结构和分子识别特性,故常被应用于超分子自组装、传感器载体及超分子包合物。CB[7]利用其疏水空腔可以包结药物小分子、有机分子、纳米材料等客体分子。在本文中,借助葫芦[7]脲-巴马汀(CB[7]-PAL)和葫芦[7]脲-小檗碱(CB[7]-BER)两种荧光探针,研究了CB[7]与某些药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观察到这些药物分子均能对荧光探针产生荧光猝灭效应;且药物分子的浓度与荧光猝灭速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盐酸苯乙双胍、胍乙啶、盐酸伊托必利的荧光分析方法。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分子模型的建立,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进一步证实了药物分子与探针分子在CB[7]空腔中的竞争反应机理和包合模式。本文通过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3种药物小分子(盐酸苯乙双胍、胍乙啶、盐酸伊托必利)分别与CB[7]的竞争包合作用以及分子识别。在已报道的文献资料中,这3种药物小分子曾被HPLC、CE、CL和GC等方法测定研究,但未见使用荧光探针法测定研究。在本论文中,鉴于CB[7]良好的水溶性以及与3种客体分子较强的缔合能力,将CB[7]作为主体分子,借助有特殊性能的巴马汀、小檗碱,通过荧光探针法、NMR、UV-Vis以及分子模型、理论计算等分析测试手段,通过探究作用机理,建立了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猝灭,定量分析测定药物客体分子的荧光探针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超分子化学的由来,简单描述了形成超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力的种类;简述了CB[7]的结构和国外对其的研究动态;简述了以CB[7]为主体的荧光探针研究情况。2.以CB[7]-PAL为荧光探针,测定了非荧光药物小分子—盐酸苯乙双胍(PFH)。CB[7]-PAL荧光探针的荧光信号较强,因为PFH比PAL更容易与CB[7]结合,所以PFH可将PAL从CB[7]的空腔中顶出来,致使CB[7]-PAL分裂,荧光猝灭。水溶液中,PFH的浓度C在0.005μg m L-1到1.9μg m L-1的范围内,和荧光猝灭量(35)F之间显示了不错的线性关系,检测限能达到0.003μg mL-1,于此建立了测定PFH的荧光探针法。同时利用理论计算和分子模型探讨了客体药物分子与探针的作用机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一步佐证了作用机理。3.以荧光光谱为主要分析手段,研究了胍乙啶(GTD)与荧光探针的包合作用。胍乙啶(GTD)也能将PAL从CB[7]-PAL空腔中顶出来,进而使探针荧光猝灭。猝灭原理同PFH一样。GTD的浓度在0.022μg m L-1到4.947μg m L-1的范围内,和探针荧光猝灭量之间显示了不错的线性关系。因而,此方法可应用于胍乙啶的痕量分析。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二者的光谱特征。4.主要采取荧光光谱,分析测定了盐酸伊托必利(ITH)与探针CB[7]-BER作用的荧光信号,优选实验条件下,ITH可降低探针体系的荧光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