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骨性Ⅲ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下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量的对比,了解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量的特征,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分析及矫治方案的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个别正常(牙合)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恒定的扫描参数下由同一位放射科医师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扫描。在Invivo5.0软件中打开研究对象的CBCT数据,多次矫正测量平面后,由同一名医师分别测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四颗下切牙的根尖处、根尖1/3段、根中1/3段、根颈1/3段的唇侧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附着高度。以上所有数据测量三次取均值。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组内、组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下切牙区唇侧牙槽骨骨量的特点。 结果:1.骨性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组间对比: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根尖部、根尖1/3段、根颈1/3段唇侧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附着高度小于正常(牙合)(P<0.05)。2.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组内对比:①双侧同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及附着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同侧两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及附着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正常(牙合)的组内对比:①双侧同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及附着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左、右下颌侧切牙根尖部、根颈1/3段的唇侧牙槽骨厚度大于相对应的下颌中切牙(P<0.05);③右下侧切牙牙槽骨附着高度大于右下中切牙(P<0.05),左侧两切牙附着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切牙区的唇侧牙槽骨骨量小于正常(牙合)成人。2.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同侧两切牙及左右同名牙唇侧牙槽骨骨量无统计学差异。3.个别正常(牙合)成人左右同名牙唇侧牙槽骨骨量无统计学差异,但下侧切牙根尖部、根颈1/3段的唇侧牙槽骨骨量大于相对应的下中切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