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左心耳远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第二部分描述右心耳尖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第三部分对MDCT显示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肺静脉解剖变异类型进行分析归类,测量肺静脉口部直径和肺静脉口部至第一分支的距离并进行对比;对比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与对照者MDCT显示的肺静脉和左心房解剖结构;分析MDCT显示的肺静脉解剖、肺静脉大小和左心房大小对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结果的影响。第一部分左心耳远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和射频消融结果目的虽然已有很少数的研究报道了起源于左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但目前对于起源于左心耳远端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和消融效果仍无系统描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为观察左心耳远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本研究包括了由于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68例患者中的14例(2.1%)左心耳远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动过速过程中采用激动标测对左心房和左心耳内的最早激动点进行定位。P波形态分为负向、正向、等电位水平和双向四种类型。在消融术前和术后进行左心耳造影以定位心动过速起源点。结果所有14例患者(平均年龄25±10岁;女性9例,男性5例;平均症状持续时间为5+5年)均为起源于左心耳远端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且均为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其特征性的P波形态和心内激动顺序为:Ⅰ导联和aVF导联为负向P波,下壁导联为高度正向P波,V1导联为宽大正向P波,V2-V6导联为平坦或直立P波。左心耳远端内的导管操作导致14例患者中的12例出现心动过速一过性终止。14例患者中的13例取得射频消融术的即刻技术成功。平均心动过速周长为433+70ms。成功消融位点处的最早心内激动领先于体表心电图P波47.1±4.3ms。14例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在进行平均5±2的随访后,所有取得即刻技术成功的13例患者均达到远期成功。结论左心耳远端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并不常见(2.1%)的起源点。起源于该部位的房性心动过速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和电生理特征,局灶性射频消融对于大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远期的成功。第二部分右心耳尖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和射频消融结果目的关于起源于右心耳尖部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目前仅有病例报告,而并无论著对其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本文的目的是描述右心耳尖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本研究包括了由于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68例患者中的8例(1.2%)右心耳尖部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术中采用激动标测定位右心房和右心耳的最早激动点,最高温度为45℃,起始消融功率为20W。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22.8±5.5岁;男性4例,女性4例;平均症状持续时间4.9±2.7年)均为起源于右心耳尖部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8例房性心动过速均为无休止性,且均表现出特征性的P波形态和心内激动顺序:V1和V2导联为深倒置P波,下壁导联为高度正向P波,Ⅰ导联为正向P波。右心耳尖部内的导管操作导致5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一过性终止,8例患者均取得射频消融术的即刻技术成功:平均心动过速周长为390±41ms;成功消融位点处的最早心内激动领先于体表心电图P波45±5.1ms。8例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在进行平均4.1±1.4年的随访后,所有取得即刻技术成功的8例患者均达到远期成功。结论右心耳尖部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并不常见(1.2%)的起源点。起源于该部位的房性心动过速表现出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和电生理特征,且局灶性射频消融能够取得远期成功。第三部分MDCT显示的肺静脉解剖及左心房大小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消融结果间的关系目的对MDCT显示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肺静脉解剖变异类型进行分析归类,测量肺静脉口部直径和肺静脉口部至第一分支的距离并进行对比;对比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与对照者MDCT显示的肺静脉和左心房解剖结构;分析MDCT显示的肺静脉解剖、肺静脉大小和左心房大小对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了2004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本病区共950例(男性739例,女性211例)连续的药物抵抗性心房颤动患者和800例(男性607例,女性193例)无心房颤动史的对照者。心房颤动患者于射频消融术前行MDCT检查以评估肺静脉解剖和左心房直径,对照者由于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主动脉疾病而进行MDCT检查,射频消融术式为Cartomerge电解剖标测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采用MDCT通过三维方式对肺静脉解剖、肺静脉大小和左心房大小进行测量。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47.8±26.2个月的随访。结果每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肺静脉总数量为2支-6支,左侧肺静脉数量为1支-3支,右侧肺静脉数量为1支-4支;主要变异类型为肺静脉共干(14.7%)、中肺静脉(其中直接引流至左心房的中肺静脉为19.4%)和副肺静脉(2.3%);总的变异率为34.9%。心房颤动患者所有上肺静脉口部直径均显著大于下肺静脉(P<0.001);左上肺静脉口部直径显著大于左下肺静脉(P<0.001);右上肺静脉口部直径显著大于左上肺静脉(P=0.007);右下肺静脉口部直径显著大于左下肺静脉(P<0.001)。心房颤动患者右上右下、右中和副右下肺静脉口部与第一分支的距离显著小于左上、左下肺静脉;与其他肺静脉相比,右下肺静脉口部与第一分支的距离明显偏小,而右中和副右下肺静脉与其相似。心房颤动组典型肺静脉解剖结构的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5.1%比80.4%,P=0.003),而左侧肺静脉共干(14.6%L比5.3%,P=0.029)和引流入左心房的右中肺静脉的发生率(19.1%比12.2%P=0.037)显著高于对照组。心房颤动组的所有上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所有下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和左侧肺静脉共干的口部直径及左心房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复发组比无复发组具有更高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35.4%比11.9%,P=0.035)和更大的左心房平均直径(43.24±2.35mm比39.18±4.51mm,P=0.019)。持续性心房颤动(优势比为1.932,95%可信区间为1.258-2.839,P=0.042)、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优势比为2.165,95%可信区间为0.957-3.639,P=0.017)和左心房直径增大(优势比为5.098,95%可信区间为1.024-7.178,P=0.009)为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危险性增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解剖结构的变异率较大,其肺静脉直径及其口部至第一分支的距离具有自身的特点,MDCT显示的肺静脉解剖变异率、肺静脉直径和左心房直径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两项临床特征—持续性心房颤动和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及一项MDCT指标—左心房直径增大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的复发,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检验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