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逐渐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国民的居住问题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又非常棘手的问题。我国住宅设计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重视质量的重大转变。从在住房商品化的深化认识和不断提高的经济生活水平之下对完善居住宅的使用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开始,到国家“城市住宅小区试点”,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高小区的功能、环境、服务质量的目标,再转向设计立足于居民需求,重视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的设计。2000年之后高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社会背景下,居住空间的总体质量,即物质空间质量和情感空间质量的双重要求,被更深刻的发掘。住区空间的安全性既是物质空间内应满足的特性又是居民内心情感所要满足的内涵。安全的住区环境是居民在住区中生存、生活、内心建设和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居住区环境的综合性的安全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住区安全设计已经开始从物质空间层面的安全转移向居民对住区空间心理安全的情感需求层面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对共建社区家园文化意识、引领崭新的现代化生活理念、建立健全都市健康人格等领域有了关注与尝试。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住区的安全设计,不仅在探讨如何合理和科学的保证住区物质空间安全性,更着力于研究如何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到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中去,强调能够促成居民交往的景观设计方法;通过邻里交往充分的发挥自然监视效益,形成居民之间守望相助的家园意识,从而实现并达到住区物质环境与心理感知双重层面上的安全意义。笔者尝试整合建筑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角度思考研究,通过对可防卫性设计理论系统中监视作用的肯定,分析在住区中构建情感空间的安全功能,并研究居民对住区空间安全性的具体需求;说明情感空间是能够增强人际交往,提高居民监视意识达到降低居住区犯罪率的空间设计方法;综合相关设计学理论,以安全设计理论体系为基础,以情感建筑策略为依据,提出住区情感空间的设计理念;通过分析我国现代化居住模式的分类以及暴露出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住区情感空间的设计原则;结合实例阐述较为具体的设计方法。最后,总结本论文获得的研究成果,站在空间设计者的位置上对结合住区物质空间和情感空间设计,实现住区安全性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概括,并对未来城市住区空间朝着更宜居,更和谐方向发展进行展望。